警惕:“好人”背后的人格障碍

警惕:“好人”背后的人格障碍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被公认为“好人”,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诚恳、友善的一面,往往能赢得众人的喜爱与信任。有时候这些“好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不易察觉的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本文旨在探讨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成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隐蔽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能用恰当的、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他们内心往往充满不满和怨恨,却不愿坦率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一种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孩子产生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过于严厉,使孩子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思,不敢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行动上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到少年时,孩子很可能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来与成年人的意志和社会规范对着干。

  2. 学习成绩差。有的少年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伴都瞧不起他,久而久之,他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易出现不合作、破坏欲强、懒惰散漫等现象。

  3. 人际关系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 过分自卑。内心过分自卑、压力过大的人,容易由被动转向攻击,导致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但是,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人格特征还不是很固定,即使有人格障碍的表现,也是可以治疗矫正的。而人格障碍的预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倾向时,家长应如何处理和预防呢?

从心理层面上,要让有此种性格偏向的人认识到这种偏向会对整个人生道路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行为层面上,要让他们逐渐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如果条件允许,家长不妨找专业人士为孩子做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的辅导。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并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那些“好人”走出阴影,拥抱健康的人生。

警惕:“好人”背后的人格障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62268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