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化学类概况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该校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893年的化学学堂,是中国最早培养化学人才的摇篮之一。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杰青13人,师资力量雄厚。化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减,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该专业的继续深造率约为60%左右,国内升学主要的大学是清华、北大、南大、中科院相关院所,国外的深造大学主要有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帝国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等。
教学与科研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学院下设四个教学单位: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应用化学系和学院实验中心。学院本科生教育设四年制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与物理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五个二级学科;材料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为博士点;化学工艺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起设立化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
学生培养与就业前景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院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难题引入本科生实验,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该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国防、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分析科学、化学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热化学、超分子化学、无机新材料、电厂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武汉大学化学类专业在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学生培养和就业前景方面均表现出色,是国内化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相关问答FAQs: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一年?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建立了化学学堂。1896年,化学学堂并入湖北自强学堂的格致门,后来改为化学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正式定名为武汉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1953年,湖南大学化学系和南昌大学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中国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
武汉大学化学类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排名情况如何?
武汉大学化学类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排名是A-.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目前有哪些知名的教师或研究团队?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知名教师或研究团队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和多个知名的研究团队。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教师和团队:
艾新平教授:他是物理化学学科的教授,同时也是湖北省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特别关注电池安全性技术和新型电极材料的开发。
史建平教授: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构筑、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电催化和光催化应用研究,以及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可控制备和新奇物理化学特性探究。
蔡杰教授:他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的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为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等高结晶天然聚多糖“绿色”新溶剂和新材料。
何蔓副教授:她是分析化学领域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及元素形态分析、微型化样品前处理技术、颗粒物分析新方法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她曾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就。
周曉東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分析化学,特别是生物感测器和现代分析仪器原理的教学与研究。他曾在德国Jacobs大学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并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柯福生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电化学储能与转换,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界面研究,以及电化学催化还原氧化C1小分子(CO2,CO, CH4等)及其器件的设计与优化。
汪成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响应性多孔框架晶体材料,包括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可控合成及应用研究。他已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专业招生。
金先波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电化学物质与能源转换,包括熔盐及离子液体电化学、高比能电池及超级电容器、新型硅、碳致密能源材料、CO2吸收及电化学资源化利用等。他在这些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学术成果。
王功伟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电催化、燃料电池、CO2电解器和新型二次电池。他在这些领域有着显著的研究成果,并在教学和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上信息展示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和丰富多样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