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近几年的发展概况
同济大学,作为中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近年来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下是对同济大学近几年发展的概述:
教育方面,同济大学坚持教育强国,立德树人提质增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质与量均创历史新高,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选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增至109门,位居高校前列。以赋能,学科均衡发展,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同济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大竞赛场崭露头角,在世界体育赛场摘金夺冠,为国争光。
科研方面,同济大学坚持科技强国,策源能力持续增强。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科研,原创成果接连涌现,多项重要科学发现再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数项科技突破广受国际关注。新增重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3项,位居高校前列,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再创新高。
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长,郑庆华、童小华、翦知湣、高绍荣4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涵盖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多个学科领域。一批同济教授获国内外重要荣誉。学校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建四个中德中心、成立德国与欧洲研究院、签约筹建上海中德科技大学,推进“中德合作2.0战略”落地落实。国际化育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在读国际学生4100余人,恢复疫情前水平。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同济大学近几年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关问答FAQs:
同济大学在哪些领域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
同济大学在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生命科学研究: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王译萱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ell fate roadmap of human primed-to-naive transition reveals preimplantation cell lineage signatures”的论文,首次揭示了人细胞在primed-to-naïve诱导过程中的命运转变图谱,为naïve态多能性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医学研究:同济大学医学院郑加麟教授和夏骁寰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临床与转译医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团队研究发现诱导性神经干细胞(iNSC)来源外泌体(iNSC-EXO)可通过小鼠尾静脉给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并发挥与NSC-EXO相似的促进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组织功能修复和抑制神经炎症的作用,揭示了iNSC-EXO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化学、材料、海洋、汽车、环境等学科领域:同济大学在这些学科领域也分别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同济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也体现了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努力。
同济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同济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队伍国际化:同济大学致力于构建国际人才汇聚高地,通过引进外籍教师和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
学生结构国际化:学校通过双学位项目、国际学生交换等方式,打造卓越人才培育基地,吸引全球优秀学生来校学习。
学科专业国际化:推动科研国际协同创新,与国际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铁杆朋友”国际化:培育全球合作网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有重点、有聚焦的国际合作格局。
宣传推广国际化:提升国际展示度与影响力,通过国际会议、学术期刊发表等方式,展示学校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质量。
管理服务国际化:打造高品质国际化校园,优化国际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依托学校的国际合作平台和专业学院,形成有重点、有聚焦的国际合作格局,合作网络持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
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人才培养: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为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会议、学术期刊发表等方式,展示学校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措施体现了同济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全面布局和深入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济大学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同济大学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采取了多种举措,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济大学参与了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该平台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校企合作两个维度来考虑,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
乡村规划助力人才培养:同济大学与云南省云龙县合作,通过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等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学校的教师和规划院的规划师紧密协作,共同搭建构成学科、产业/产品、创新、人才“四链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
奉贤区产教融合:同济大学与奉贤区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创新项目在奉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同济大学与海南省屯昌县合作:同济大学与海南省屯昌县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以“双碳”研究为主题,联合开展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长期观监测与研究项目,促进屯昌县参与“双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成果展示厅: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立了产教融合成果展示厅,展示了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成果,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培育卓越工程师。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同济大学申报的22个项目全部顺利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这些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加快贯通教育链和产业链,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以上举措体现了同济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推动教育、科研和产业要素优势互补,同向发力,打造共生型教育教学新生态,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