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河南大学校歌

河南大学校歌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

河南大学的校歌诞生于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谱曲。这首校歌不仅是河南大学的精神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坚持教育的历史见证。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河南大学决定创作校歌,以凝聚师生意志,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这首校歌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成为了河南大学师生共同的心声和力量源泉。

如何理解河南大学校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河南大学校歌的歌词分析

河南大学校歌的歌词简洁而富有深意,它体现了河南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描绘了河南大学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则表达了河南大学师生团结一心,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四郊多垒,国仇难忘,民主是式,科学允张”则是对国家民族危机时刻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坚定信念。

河南大学校歌的现代意义

河南大学校歌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记忆,它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每一位河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校歌也是河南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它激励着每一代河大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懈努力。

河南大学校歌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精神的歌曲,它既是河南大学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励师生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通过学习和传唱校歌,每一位河大人都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河南大学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肩负起传承和发扬河大精神的责任。

相关问答FAQs:

河南大学校歌中提到的’嵩岳苍苍,河水泱泱’具体指的是哪里?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这句歌词出自河南大学的校歌,其中”嵩岳”指的是嵩山,”河水”则指的是黄河。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中国五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则是中国的母亲河,流经河南省,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嵩岳苍苍,河水泱泱”形象地表达了河南大学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底蕴。

河南大学校歌中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什么含义?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河南大学的校训,它源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大致含义是:

  • 明德:强调弘扬与培养崇高的道德,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优良的品德。
  • 新民:意味着培养正确而富有创新的思维能力,用自己所学启发民智,担当社会责任。
  • 止于至善:意指追求完美,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

河南大学的校训鼓励学生们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自我革新求进,最终使社会不断进步,事事物物都能达到最美善圆满的境界.

河南大学校歌创作时面临的国家形势是怎样的?

河南大学校歌创作时的国家形势是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中华大地正遭受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河南大学辗转搬迁,最终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滩头镇办学达5年之久。在这个背景下,河南大学的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创作了《河南大学校歌》。这首校歌不仅凝聚了师生,鼓舞了抗战斗志,还弘扬了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487049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