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科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实力,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就读。该校的物理学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根据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数据,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在全国排名中位列第6,被评为6星级,属于A+等级,被认为是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学科特色与研究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成立于1928年,是将物理学作为基础课程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最早大学之一。物理系现有教职员工132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5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名及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物理系现设有“凝聚态物理学科”和“光学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成果与学术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3人,其中两院院士、国家长江特聘专家、国家杰青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4人。依托高水平师资力量和先进平台基地,开展前沿研究,取得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例如,实现了暗物质粒子性质国际最强限制;刻画了国际上最大、最完备的暗物质分布天图;揭示了颗粒物质临界固体本质;首次发现光子莫尔晶格中波包演化规律;首次实现超快激光对量子材料的电子维度操控;首次实现库珀对动量导致的分段费米面。近五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RL 等顶级期刊论文460余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4项,科研经费到款连续9年超过1亿元;一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五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院承担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对本科生开放的科研实践基地包括“IFSA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粒子物理和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李政道研究所”科研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在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术地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均表现出色,是国内物理学科中的佼佼者。
相关问答FAQs: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理论物理:涉及到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微观粒子和原子核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 原子与分子物理:探讨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等离子体的性质、行为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 凝聚态物理:研究固体和液体等宏观物质的物理性质。
- 光学:涉及光的产生、传播、相互作用和检测的研究。
- 软凝聚态物理:研究类似于液体但又具有固态某些特性的物质状态。
- 计算物理: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还涵盖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生物物理与医学物理等研究方向,以及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光科学与技术等特色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不仅覆盖了物理学的传统领域,也包含了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广泛性和前瞻性。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包含哪些知名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拥有众多知名学者。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学者:
- 雷啸霖: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电子输运和光学性质。
- 李家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原子分子物理和计算物理。
-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专长于激光等离子体和惯性约束聚变。
- 陈险峰: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和微纳和超快光子学。
- 陈玉萍: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光学与超快光子学和新型光信息材料与器件研究。
- 邓晓旭:教授,研究方向为导波光电子器件和非线性光子学器件。
- 董兵:教授,研究方向为介观小量子系统输运性质和介观小量子系统中关联效应。
- 高春雷: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纳米磁学和表面物理。
- 高景:教授,研究方向为目标及环境光学遥感和理论建模。
- 何峰: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激光作用下的分子成像技术和化学反应的相干控制。
- 何小刚: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理论。
- 季向东: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暗物质探测实验和粒子物理理论。
- 贾金锋: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表面物理。
- 李翠莲: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物质理论和纳米材料生长机理。
- 李儒新: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超快强场激光的极端非线性光学。
- 李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和演化动力学。
- 李贻杰: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超导材料与应用和功能薄膜材料制备。
- 刘灿华: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和表面与低维物理。
- 刘惠春: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 刘江来: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实验和核物理实验。
- 刘湘: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和探测器研发。
- 刘荧:访问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超导与纳米物理。
- 楼森岳: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科学和大气海洋动力学。
- 罗旭东: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物理和凝聚态光学。
- 钱冬: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低维物理和同步辐射。
- 沈文忠: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半导体量子结构与量子过程调控和凝聚态光谱与光电子物理。
- 盛政明: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激光等离子体和高能量密度物理。
- 石剑虹: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
- 孙扬: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原子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
- 唐晓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科学和等离子体物理。
- 王斌: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引力理论和宇宙学。
- 王长顺:教授,研究方向为光学信息存储及偏振全息和有机材料非线性光学及荧光光谱。
- 王辉: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型光电材料及效应和自旋电子学材料。
- 王沁:教授,研究方向为低维量子系统和量子相干调控和凝聚态光电谱和强关联系统。
- 王沁:教授,研究方向为低维凝聚态光电谱和受限量子系统和强关联系统。
- 王西杰: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激光加速和超快物理&技术研究。
- 王宇杰: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和医学影像。
- 谢国强: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技术和新型激光材料。
- 邢向军: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软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
- 徐海光:教授,研究方向为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和微弱信号处理。
- 姚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晶体生长和机制和超导材料制备。
- 叶芳伟: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光学。
以上列出的学者只是部分代表,实际上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师资力量更为庞大,涵盖了多个物理学分支的顶尖研究者.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科研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学生的科研成就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以下是一些近期的亮点:
超导态“分段费米面”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们设计制备了拓扑绝缘体/超导体异质结体系,实现并观察到了理论预言中的“分段费米面”,这一发现有助于构建超导计算机,实现无能耗的高效计算。
量子霍尔效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李听昕、刘晓雪团队发现并验证零磁场条件下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存在,这一成果在物理学研究领域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为拓扑量子计算等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遇。
电卡效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上发表,涉及电卡制冷为主题的研究,这是国内高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此类研究论文。研究工作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贤敏在博士期间参与了潘建伟教授指导下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验证了基于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这一成就有助于推动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这些成就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专业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活跃程度和创新能力,也展示了学校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