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大赛邀请流程概述
互联网加大赛是一个面向全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竞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参赛队伍通常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邀请团队成员的具体步骤
注册及学籍校验: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团队成员需首先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注册,并验证个人学籍信息。注册并登录大创网后,需选择创业者身份,点击“立即创建项目”,进入完善个人信息页面。
邀请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在添加团队成员版块点击“添加中国大陆及中国港澳台团队成员”,搜索团队成员“姓名+手机号”进行添加。被邀请的团队成员须为注册用户且完成登录大创网-选择创业者身份-完善个人信息-通过学籍校验的步骤。
团队成员确认邀请:团队成员收到邀请后,需要关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进入“我的消息”页完成确认操作,方可邀请成功。
注意事项
- 邀请过程中,团队负责人需要确保被邀请的团队成员已经完成了注册和学籍校验步骤。
- 团队成员在确认邀请时,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完成操作,这是一个关键步骤,确保邀请的成功。
- 邀请成功后,团队成员将成为项目团队的一部分,共同参与后续的比赛准备和项目开发。
以上步骤是根据最新的比赛规程整理的,确保了邀请流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关问答FAQs:
互联网加赛对参赛团队成员有哪些资格要求?
参赛团队成员资格要求
互联网加赛通常对参赛团队成员有以下基本要求:
团队构成:参赛团队应由至少3人组成,最多不超过15人(含团队负责人),且团队成员必须是项目的实际参与者。
学生身份:参赛团队成员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或毕业5年内的本专科学生。
项目负责人:参赛申报人必须是团队负责人,且为在籍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项目原创性:参赛团队所报项目必须是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使用他人项目参赛。
年龄限制:参赛人员(不含师生共创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8年3月1日之后出生)。
股权要求:对于某些组别,如成长组,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除非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或所有人与参赛申报人相同。
工商登记注册:对于初创组和成长组,参赛项目的工商登记注册年限有具体要求,初创组项目注册未满3年,成长组项目注册3年以上。
跨校组队:允许跨校组建团队,但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必须是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
项目类型:参赛项目应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
以上信息反映了互联网加赛对参赛团队成员的一般资格要求,具体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年份和赛区有所变化,因此建议参赛团队在准备参赛时,仔细阅读并遵守当年的官方通知和指南。
互联网加大赛报名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关于互联网加大赛的报名截止日期,杰作网显示,不同年份和地区的比赛可能会有不同的报名截止时间。例如,第九届互联网创赛的报名截止时间是2023年6月13日。这个信息并不适用于当前年份的比赛。
为了获得最新的报名截止日期信息,您应该访问官方网站或者关注官方公告,因为这些渠道会提供最准确和及时的更新。官方网站会在比赛通知中明确指出报名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如果您正在寻找特定年份或地区的比赛信息,请确保查阅最新的官方公告以获取确切的报名截止日期。
互联网加赛的评审标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互联网加赛的评审标准
互联网加赛的评审标准通常涵盖多个方面,以确保参赛项目的全面性和创新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审标准:
创新性:评审标准通常强调项目的原始创意价值,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在各个环节寻求突破和创新。例如,项目是否与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是否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创新成果。
团队情况:评审会考察管理团队成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价值观念、擅长领域,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和业务互补情况。也会评估公司的组织构架、人员配置安排是否科学,以及创业顾问、主要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商业性:在商业模式方面,评审会强调设计的完整性与可行性,完整地描述商业模式,并评测其盈利能力推导过程的合理性。还会考察项目在机会识别与利用、竞争与合作、技术基础、产品或服务设计、资金及人员需求、现行法律法规限制等方面的可行性。
社会效益:评审会综合考察项目发展战略和规模扩张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预判项目可能带动社会就业的能力。也会考虑项目对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教育维度:项目应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家国情怀,恪守伦理规范,有助于培育创新创业精神。项目应体现团队对创新创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娴熟掌握,展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者基本素养和认知的塑造力。
引领教育:更加强调项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专创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发展模式;项目所在院校在项目的培育、孵化等方面的支持情况;团队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的正向带动和示范作用。
这些评审标准旨在确保参赛项目不仅具有创新性和商业潜力,而且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教育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