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简介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心血管病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冠心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葛均波院士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确立了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并首创了“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这些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常规术式之一。他还研发了国内首创的“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显著降低了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并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架的最强音.
相关问答FAQs:
葛均波院士在心脏病学领域有哪些重要的学术贡献?
葛均波院士的学术贡献
葛均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他在心脏病学领域有着显著的学术贡献。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研究,而且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科研成就
葛均波院士的研究涵盖了心血管疾病的多个方面,包括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他的团队在2024年5月13日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中,揭示了醛脱氢酶2(ALDH2)基因缺失通过特定信号通路加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并提出了潜在的治疗策略。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临床贡献
除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葛均波院士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成功抢救了大量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并开创了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他还参与了国产心脏支架的研制,这些成就显著提升了中国心血管病的诊治水平和救治能力。
葛均波院士的工作展现了他在心脏病学领域的深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他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心血管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均波院士提出的‘半月现象’具体指的是什么?
葛均波院士提出的‘半月现象’
葛均波院士提出的‘半月现象’是指在心肌桥疾病的血管内超声诊断图像上出现的特征性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在特定的超声图像中,心肌桥区域显示出类似半月形状的阴影,这一发现在心肌桥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这一现象,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心肌桥,从而提高诊断率。葛均波院士的这一发现有助于改善心肌桥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葛均波院士研发的‘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对心脏病患者治疗有何影响?
葛均波院士研发的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影响
葛均波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的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对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新型支架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们的材料设计和制作工艺,以及对患者长期健康的积极作用。
材料优势和治疗机制
这些支架通常采用完全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如聚乳酸(PLLA),作为支架基体材料,表面喷涂可降解涂层,如外消旋聚乳酸(PDLLA)。植入冠脉血管后,它们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撑以改善心肌缺血,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解并被组织吸收。这种设计避免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体内带来的远期风险,如血栓形成和血管功能受限,从而允许血管恢复其自然弹性和功能。
临床应用和患者益处
临床研究表明,这些可降解支架在植入后能够有效扩张血管,预防再狭窄,并且随着降解,患者的血管结构和功能能够完全恢复。例如,一项研究随访了使用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患者,发现在术后8年随访时,患者健康状况良好,血管功能也已完全恢复。由于支架的可降解性质,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有长期的负担。
行业影响和未来展望
葛均波院士的研究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推动了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和国际化。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已在国内多家医院使用,并有望进一步拓展至海外市场。这些创新产品的推广使用预计将为心脏介入治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造福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
葛均波院士研发的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通过提供更加安全和生物学友好的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