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四套高考试题一共考了三篇小说:全国乙卷谈歌的《秦琼卖马》,新高考1卷卞之琳的《石门阵》,新高考2卷废名的《放猖》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全国卷在选材上一直注重经典,又选材丰富多样。
命题专家们在选材上虽然也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我感觉总体而言,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多少存在着背景隔膜带来的阅读障碍。就这三篇小说而言,我可以提炼出如下词语:说书人、《说唐演义》、秦琼、单雄信、放猖、国语……
高考小说选材带来的背景隔膜,一是时间背景上的隔膜,二是文化习俗的隔膜。这种隔膜对伴随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一代来说,影响着他们对小说文本的准确、深度理解。
高考命题人以大学教授居多,他们可能对互联网时代的00后们的历史背景储备、文学储备、文化习俗储备并没有更贴近的了解,这些在命题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该了解的东西,在很多学生哪里却是陌生的,对真正阅读理解作品来说是有障碍的。
互联网时代是迅速变革的时代,速生速朽,迭代更新,信息碎片化……这些在深刻地影响着现在的学生们。前几天媒体在热议yyds、绝绝子等互联网语言,我上初中的孩子也经常嘴里冒出拼音字母语言,让我听得一头雾水,这就难怪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也发表看法“优质的汉语正在离我们远去”。
互联网对学生阅读造成的影响,我觉得一是芜杂的互联网语言对学生影响很大,他们易于吸收互联网语言,而远离了传统“优质汉语”,以及汉语所负载的文化、习俗。我小时候听收音机里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说唐演义》《三国演义》,小伙伴们可以眉飞色舞地评论着罗成、李元霸、秦琼、程咬金等的武功高低,也知道说书人是一种职业,有常用的说书技巧。但这些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陌生了。他们很多也不知道由这些历史人物引申出来的民间习俗文化,比如门神的原型是秦琼和尉迟敬德。
互联网对学生阅读造成的影响,我觉得还在于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长内容文本的阅读障碍。比如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钟华论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年中国抗疫记》全文7300多字,文章全面总结反思抗疫,语言很有表现力,但有的学生读起来异常艰难,甚至都读不下去。
以前的时代是缓慢的,沉淀的文化因子可以逐渐润染一代代手拿纸质书的学子,现在的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现代性的冗余信息,遮蔽了许多传统的东西。但纵观今年三篇高考小说,都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因子,尤其是废名的小说,我记得自己在大学学习现代文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废名作品风格非常独特,小说写得极像散文,常充满禅意,整体比较晦涩,这让当时的我们在阅读之初就心生畏惧。但现在他的作品进入高考了。命题人有魄力,敢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力。这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语言表达本来就带着一股陌生的味道,更何况“放猖”这种很特别的习俗,就更显陌生了。
韩少功先生说,这是一个语言狂欢的时代,也是一个语言危机的时代。优质语言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我想,从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材来看,我们还是需要培养学生热爱优质的汉语,更多地通过阅读去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习俗,不断消解隔膜感,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