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内心一直起伏不定,各种生活和工作中的新问题打乱了我原先的生活。这也让我好好反省了我之前引以为傲的规律生活,现在看来,那时的规律化的积极向上的日子,其实也属于舒适区,一个温柔的陷井。
规律化的生活确实有很多好处,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节省很多用于处理生活琐碎的能量,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应付工作和生活。但是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的无常和变化,我们的生活不该是一层不变的机械式的应付,而应该是不断更新迭代的追求。
心情快乐的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很容易;生活幸福的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也很容易。但是在生活中我见到这么一群人,他们无论生活遭遇怎样的逆境,每天还是把该做的事情认真去做,他们很理性地生活着。想想我自己,有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或者与家人的一次吵架,使得自己啥事也不想干了,该读的书不读了,该写的文章不写了,坚持的跑步停了。
我从3月份宝宝出生以来,拖延症就复发了,虽然还是断断续续地更新着文章,断断续续地坚持着跑步,但都只是形式,在质量上并没有追求,仿佛只是为了告诉自己,我还在坚持,以至于心里不那么难受。
要坚持一件事,必须学会适应变化的生活。道理说说很容易,我也有很多改变自己的方法论,但是一直没找到开始的一个契机,更确切地说,就是缺少一股动力。就在今天,我找回了这股力量。早晨的时候,我又打开了《断舍离》这本书,读了一个多小时,我开始了第二次断舍离,这次主要针对的是书房。
上次的断舍离确实给我带来了改变的动力,那时候扔了很多衣服和鞋子,使得我在想买衣服和鞋子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是否真正喜欢。
今天我对书架进行了整理,把好多注定不会去看的书都清理了,还把书籍规律摆放在书架上了。经过整理后才发现,上面有好多我喜欢看的书都没有好好看,整理后使得我又有了看这些书的欲望。而且,通过分类整理后,我想到了昨天读过的关于“建立知识体系”的文章,清晰地感觉到,书那么多,我不需要什么都读,我得给这些书归类,并在头脑中建立知识体系。
看着清晰干净又归类摆放的书籍,内心也变得清晰透亮了,那种慵懒的感觉瞬间就消失了。真的体验到了环境决定意识的说法了。
再谈谈文章开头说的“规律化生活”,之前我一直给读者推崇规律化的生活,每天严格按计划去完成一件件事情。但是规律化的生活不是常态,我们除了要准备几套预先设定好的面对变化的方案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在变化的生活中学习成长。
规律的生活我们还是需要的,但是我们每天也得给自己安排一些自由的时间,比如刷微博,看新闻,与朋友聊天等,只是这个时间我们要适量控制。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机遇,要不然一成不变的像机器人一样的生活,再自律也只是完成任务的机器而已,何谈创新呢!
我现在的写作完全意识流的,但并不是没有核心,我心里想的是尽量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有价值的感悟分享出来,哪怕还没有成系统,哪怕还不成熟,重要的是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并不优秀,我一直在成长,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成长方法论”,一起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