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一般不能单独使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结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后,一起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行为的处所、时间、方法、对象、原因等关系的词。
古今汉语的介词结构在用法上是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在: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了表示处所以外,一般都只做状语;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位于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既可以位于介词前,又可以位于介词后。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常常有省略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于”“乎”“於”。三个字作为介词使用的时候,在意义上没有区别。只是在《尚书》《诗经》中常用“于”;《论语》《孟子》中通用用“於”,有时用“乎”;《左传》里面“于”和“於”并用,而且两个字用法不同,当引进处所的时候用“于”,当引进一般的代词、名词时,在被动句、描写句里,一般用“於”。当和疑问代词“恶”搭配使用时,只用“乎”,“恶乎”的意思等于“於何”。
这三个字的用法有四种:
表示处所或时间,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常见了。翻译为“在”。
表示对象。介入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翻译为“向”“对于”。
表示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翻译为“被”。
表示比较,翻译为“比”。
中、高考都不会超出这四种,务必让孩子理解后记牢。如果结合例子来讲,就特别容易,“文言文初级课程”里面有很多这种例子,欢迎尽快加入“文言文初级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