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文言文初级课程”要求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很多家长认为这就可以了啊,为什么还要默写呢?
如果孩子知道后面要默写,那么在前面阅读的时候便会认真看字形,熟背每一句话,这会提高阅读阶段的学习质量。
想默写不犯错误,那么前面必然有一个抄写的过程。清代知识分子李光记就认为读不如写的效果好,读二十遍还不如写一遍的效果好,他认为抄读法是阅读文言文,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抄写的时候,一定是边抄,边看书,边理解,边记忆的。
抄读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称之为日课,天天抄读,日积月累,成绩可观。现在的孩子写字太少,实在是太少了!从我的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让他至少每天抄两篇文言文,每周至少默写三篇文言文。我要求我的学生对课本中的重点段落都能默写。实践下来发现,抄写或者默写的训练对语文帮助太大了。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就是用抄读来激发思考,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读法的步骤:一是诵读,二是抄写,三是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他长期坚持抄读不懈,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不论读书或写作,思维越来越敏捷。他的《三都赋》,使洛阳人士为之倾倒,大家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张奇缺,留下“洛阳纸贵”的佳话。
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叫“七录斋”,他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上一遍,一边抄,一边在心理默诵,抄完后朗诵一遍,然后把它投入火炉烧掉,再重新抄一遍,直到滚瓜烂熟。有一些文章要重复抄写六七次,他的书斋也就因而得名。当时抄写全是用毛笔,比现在用硬笔难度高多了。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读《资治通鉴》用的是抄读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抄完的卷数,不完成决不寝食。经历三年,他读完了这部巨著,抄下了一本《资治通鉴》。
抄读,看似简单,实则手、脑、眼并用,对文章的记忆,非粗看一遍所能比拟。抄抄读读,动手动脑,用眼用口,效果更好。既可以帮助我们辨明字形,端正字迹,又可以使我们加深读书的印象,还可以积累一些学习资料,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抄读要认真细致。抄完后都要认真校对,改正错字,增补漏字,不容许有差错。抄写要注意书写清楚,易于辨认,趁抄读之时练习写字,把字写得整洁一些,漂亮一些。
抄读通常是抄一次,也有一篇文章抄写多次的。抄一次得一个大体的印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再抄一次就会获得较全面的印象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抄多次,“熟能生巧”,收获就会逐次增加
“文言文初级课程”要求默写,默写前必须要手抄。默写完后便会情不自禁地要拿原文对照修改,在修改中间自然会领悟到原文在遣词造句上许多妙处。
默写的时候,注意力会要求高度集中,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字要工整,标点要清楚。在写的过程中,坚决不翻书照抄,其中个别语句记不住,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填补。默写的时候标点不应该死记,要自己判断,这位老师也有“标点符号课程”,这块知识薄弱的可以学一下。
默写完成后,自己念一两遍,把错漏的字句和听着不顺的语句改正过来。最后翻开书来,对照原文仔细修改和订正,然后再默一次,等做到一字不误、一字不漏再结束。
这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每次量不大,费时也不多,只要用心,难度也不大。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以自选时间、地点,自由进行练习,也不必依靠他人,可以自读、自写、自改,何乐而不为!
“文言文阅读初级”课程要求默写,是我当时选择该课程让我孩子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这个课程不是为了推广市场,而在无原则迎合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