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很象形。
它由两部分构成,上部分是册,册是古代的书,由于写在竹简上用牛皮绳串起来,故为册,下部分是双手。意思是用双手恭敬地捧着书。本义是有价值的书。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意思是:典是五帝的书籍。表示“册”在“丌”架上,尊敬地把书放置在兀架上。庄都说,典,就是重要的书籍。
许慎《说文解字》中录的典字。
虽然许慎把甲骨文中的双手变成了兀架,但典的意义是没有变化的。不过兀架更符合现在典字下部分的样子。
什么是“五帝之书”呢?
先说说五帝,据《孔子家语》说,“黄帝、颛顼、尧、舜、禹为五帝。”
五帝之书,也叫五典,有句古语叫“三坟、五典”,它的原句出自《左传 • 昭公十二年》,全句是“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东汉著名经学家贾逵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
为什么三皇时代的书称为“坟”、五帝时代的书称为“典”、伏羲时代的书称为“索”、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
《尚书序》的回答是“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
所以孔子撰写的《尚书序》就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