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申请微信公众号“创意语文教研”原创,欢迎转载】
唐初少年才俊 TOP4,“初唐四杰”的开挂人生,令人扼腕
作者:江边打鱼人
“初唐四杰”的文学地位
“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朝初年文坛上涌现的诸多诗人群体中四位才气卓著的文学家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都是英姿勃发的少年天才,用今天的话说,都是学霸型的。骆宾王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杨炯十岁即应童子举,第二年待制弘文馆;王勃十六拜为朝散郎,卢照邻弱冠,拜邓王府典签。但是,自古以来写出好文章的都是命运不顺的人,有才的命运不好,命运好的就没有才。有时候年少出名,并不是好事。英才天妒,加上性格直率不会圆通,持续发展力不强,很容易遭到权贵阶层的打压。
中国诗歌史上,唐诗开启巅峰模式,“初唐四杰”功不可没,他们是这一巅峰模式——唐诗公司的创始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唐诗。他们一改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宫廷绮靡之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摈弃那些哼哼唧唧、无病呻吟、没有流量、没有粉丝的无用APP,提出一些革新意见,无情的卸载。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御制马屁诗引向反映市井现实,从台阁无病呻吟转移到江山社稷的讴歌和边塞风光的描绘,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唐诗整体风格开始变得清新刚健。“初唐四杰”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初唐四杰”于初唐诗坛,是建设者、成功者;但在人生之路上,他们却合奏了一曲仕途潦倒、英年早逝的悲歌。
“初唐四杰”的生命回放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幼时聪慧,六岁能诗,构思巧妙,词情英迈;九岁时,撰写了《指瑕》十卷;十岁时,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跟随曹元学医。龙朔三年(663 年)王勃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积极向政要推荐自己入仕。后来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唐高宗见到《乾元殿颂》,歌功颂德,词美义壮,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担任沛王府修撰,与沛王李贤交好。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 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纯属挑拨离间,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出京城。
咸亨二年(671 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的途中,顺便拜访了好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凌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任职期间,王勃认识的一个官奴曹达犯了罪,他先是将曹达窝藏起来,又怕走漏风声,索性杀死曹达掩埋,被人举报犯了死罪。恰遇天下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连累到他的父亲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南荒之外的交趾县令,王勃虽放浪不羁,但是儒家的礼法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 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文章表达出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与自责。
朝廷在王勃出狱后一年多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是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拒绝接受职务,并于上元二年(675 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在上元三年(676 年)春夏到达交趾县,看望了生活窘困的父亲王福畴。在探亲路上,登上了滕王阁,并写下千古名文《滕王阁序》。踏上归途后,正值夏季,恰遇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
【杨炯】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幼时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誉为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11岁,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满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
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杨炯受到株连,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他虽因官职不高,心中抑郁,但却对武则天仍尽情颂扬。如意元年(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约如意二年(693年),杨炯卒于任上。
杨炯赴盈川令时,张说赠有《赠别杨盈川箴》,因后人对《赠别杨盈川箴》的理解不同,造成杨炯任盈川令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杨炯为政残酷,另一种说法是杨炯亲政爱民。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自幼聪颖,读书刻苦,10岁就拜曹宪、王义方为师学习,学问精进,才华展露,名声大振,17岁时被李元裕看重并委以重任。
可惜的是,他在郑王府一直没甚起色,一直熬了11年,年龄28岁了,还是一个小小的典签,自感落魄,请求离去。三年后,唐高宗李治即位,为人卢照邻担任四川新都县尉,不幸患上了疾病,离职辞官,告别仕途。
卢照邻很早就有诗名,他的诗既大气磅礴,却又有情感细腻的一面,最大的特色是想象丰富,很有时空穿越感。给他带来荣耀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被认为是讥讽当时不可一世的武三思,他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儿,当时被封为梁王,朝野想晋阶之人都巴结他,于是就有小人进谗言,悲催的卢照邻被投进了大狱。
好在武三思不愿意为难卢照邻这样的小人物,时间不长便将他放了出来。经此一难,卢照邻悲伤与失落相伴,心痛和病痛紧随,身体更加孱弱。
他先到太白山居住,求医问药;后到少室山静修,但已是贫困之极,无以为继,靠一帮文人朋友的赞助苟活,后来又迁到了具茨山,用朋友赞助的银子购置了田产,修了房屋,准备长期在此隐居。但是病情加重,痛不欲生,自行修坟,写下《五悲文》,并告之亲朋好友自己的现状,与之诀别后,遂投颖水而死。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名和字取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678年(仪凤三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
684年(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初唐四杰”的坎坷人生
王勃是初唐时代第一天才,却在27岁的年纪溺水而死;骆宾王7岁咏鹅,却在反对武则天的起义军失败之后被灭族,也有人浪漫地认为骆宾王失踪后成了高僧;卢照邻17岁即进入邓王李元裕幕府,并被邓王称之为自己的司马相如,却仕途坎坷中年染病不堪折磨投水而死;杨炯9岁应神童举,长期在边塞军队生活,后长期做县令之类的基层官员,这个边塞诗的早期开创者,却在43岁的壮年去世。
“初唐四杰”是喜剧与悲剧的综合体。喜剧是说他们都是受到上帝宠爱的人,他们是年少而才高的神童,他们的青春与初唐一起成长,昂扬壮阔的时代精神折射在他们身上,从而让他们的诗歌带有一种冲破一切藩篱的力量。他们带着建功立业画像挂上凌烟阁的青春梦想登上人生的舞台,登上尚处在六朝遗韵和上官体统治之下的初唐诗坛,用他们的青春和自信,破坏旧世界,建立诗歌的新秩序。
悲剧是说他们“官小而名大”,建功立业的强烈自信与他们实际遭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文学上,他们备受上帝的宠爱,给了他们五彩笔,让他们引领并改造初唐诗坛迎接盛唐之光,而在仕途上他们备受上帝诅咒,他们没有一个人实现人生理想,而且生命短促凄凉而慌张。
“初唐四杰”们引领了时代,却最终被时代所伤害。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诚然,“初唐四杰”的人生并不如意,但他们的诗歌喷涌出了炽热的情感。他们的生活有太多不平,但并非晚唐诗人那样的绝望;他们有过失路失志的悲伤,但仍然怀抱向上的力量;他们也有乡关之思与离愁别恨,但他们的诗歌中却完全不见小儿女般的悲悲切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刘生》
卢照邻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剑鞘,黄金饰马缨。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初唐四杰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王勃有《滕王阁序》的千古流芳;骆宾王有《讨武氏檄》的万代绝响;卢照邻有《长安古意》的快意文章;卢照邻有《从军行》《战城南》的气势昂扬。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
纵然他们的生命如流星般短促,但毕竟在初唐的天空中划过了一道耀眼的亮色;纵然在初唐四杰的身后,留下过“轻薄为文”“浮露浅薄”的非议。但正如杜甫所说的那样: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