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石头煮出香味来

#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一个饿汉来到富人家门口对他说,我带了些石头,想用一下你的锅,煮点石头汤喝,富人很奇怪。石头怎么能煮汤喝?于是富人让他进屋,借他一口锅,饿汉把石头放进锅里。煮汤要加水吧,富人给了他一些水,煮汤要加盐吧,富人又给他一些盐,煮汤还需要调料吧,富人又给他一起调料,煮汤还需要一些食材吧,富人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给他提供了一些食材。就这样饿汉扔掉了石头,喝上了有滋有味的汤。

这就是煮石头汤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也只是为俄汉的智慧点赞之后,便再也没有以后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作文辅导的真谛。一个孩子,从写话到习作到作文,字数越来越多,行文架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审题立意,文章结构,详略得当的要求,学生很容易把握。但是作文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光有骨架,没有血肉,只能是白骨一具,毫无美感可言。这就需要添加血肉,最终形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体。

而这就是文采。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语言素养、组织和选用素材、遣词造句等基本功的地方。很多学生说,我们整天从家里到学校,从宿舍到食堂,生活很单调,没有什么阅历,也没有经历什么世面。哪有那么多的素材可以选用?其实中小学作文命题基本上适合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想选取宏大的叙事题材,但是宏大的叙事题材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稍作加工,便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小事同样可以反映大道理。

在我这几年辅导的学生中,我采用的就是这种煮石头汤的写作技法。我发现学生对于一般的写作理论很快就能够掌握,毕竟写作是有套路可言的。审题立意,需要正能量的,积极向上健康的,没有问题。文章结构,大多是总分总,首尾照应,没问题。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的部分详细些,非棕榈油的部分,简单一些,实在不需要的就不行,没问题。文章过渡要自然,需要过渡句,前后勾连,没问题。但是我写的文章没有文采,读起来干巴巴的,毫无可言,怎么办?

有办法。我给每一个孩子辅导的时候都要讲一讲煮石头汤的故事,然后逐一的对应,写作需要注意的地方。重点在突出文采方面,我一一的咨询孩子们,你会使用修辞手法吗?比如比喻,比如排比, 比如拟人,比如设问和反问,你知道吗?你会用吗?你会恰如其分的运用吗?

孩子们说我们知道,老师也说过,好,那就请你们在文章中用一用。孩子们在写作中也尝试着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不管他运用的恰当不恰当,但总是用了,态度是很好的。但是我发现,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运用修辞手法的习惯,还不能控制,需要的时候选择运用。

我又说,你们会运用成语吗?会自觉的运用成语吗?你们会引用古诗文吗?能结合时令特点、结合场景引用古诗文吗?你们知道歇后语、民间俗语、民间谚语等等?

有的说会使用成语,有的说不知道歇后语、民间俗语、民间谚语,有的说,古诗文掌握的少,用的是否恰当不知道。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有养成使用这些食材的习惯。

我尝试着一一的帮他们积累。比如成语,春夏秋冬的成语有很多,你能写出几个,你写不出来,我帮你写出来,你要去积累。比如歇后语,你知道几个,不知道我们帮你积累。比如民间俗语,是劳动人民口头上约定俗成的,经过多少年锤炼定型的,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和结晶的,你知道多少?一一的帮他们积累,孩子们一下子就惊呆了,光继续就需要写上好几张纸。成语中还有对花草树木,对个人心情,对风花雪月,等等,那要积累多少啊。我说没有一个人会穷尽所有成语,所有歇后语,所有民间俗语,所有民间谚语,所有古诗文的。你能在你的文章中用上几个成语,用上几句古诗文,用上一些歇后语、俗语、谚语,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你的文采就很出众。

就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我怕孩子们弄虚作假,对他们进行了一些考核,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积累巩固了。看看效果还可以,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食材带入到自己以前所写的那些贫乏单调,毫无文采,连自己都不忍心读下去的作文中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加入了食材之后的作文,清新多了活泼多了,有滋有味多了,可读性多了。

或许,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还需要我继续的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去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1178818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1882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