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你是怎么当上校长的?教书半年,当上了教导处副主任。八年不到,当上了校长?
魏书生: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经过不懈努力,1978年2月20日,魏书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获准调入盘山县第三中学当教师。
当时盘山县第三中学的环境比较差:只有两栋平房,房顶还没有扣瓦。上课时抬头,透过木板缝可以看到蓝天,看到白云。冬天下雪,有的雪花可以直接飘进室内。一位教师讲课的声音能穿过屋顶的人字架,到达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个教室,就这样互相干扰着上课。除了教室,没有一个实验室。两栋平房之间是一个低洼的大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
到校报到后,领导分配魏书生做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的素质也不尽如人愿,初二(6)班还可以;初二(8)班可就难了,56名同学全是男生,都是各个班级挑出来的后进生。他们爱玩,怕上课。有几名同学填学生登记表,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对。他们不仅不接受劝告,反而怨天尤人:“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难写!”
面对这样的环境,魏书生也埋怨过,犹豫过,灰心过,等待过。想等办学条件标准化了,自己再搞教学改革;想等教师地位提高了,自己再安心教育工作;想等社会上厌学之风改变了之后,自己再认真教书;想等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之后,自己再努力。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这样坐等空想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是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
但魏书生很快就认识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比较有效和实际的做法,还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魏书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长时间,班级的班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个男生班的学生们都成了他的朋友,争先恐后地帮着他搞教学改革,帮他设计公开课,学习热情出人意料地高。
魏书生教书不到半年,组织上非要他做教导处副主任不可。他推辞不掉,只好负责1500多名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兼教语文课和做班主任。
1986年3月14日,盘锦市委组织部任命魏书生做学校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被特殊批准为辽宁省重点中学,并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
在这8年的时间里,年仅36岁的魏书生已经成长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教育专家了。他先后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在全省教育战线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这8年的时间里,在国家教委及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新建
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美育楼等三座楼房。有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体音美专用教室,设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操作室,语音实验室;有了四通打字机、摄像机、复印机等设备。校园内还有了假山、喷泉、植物园……
当然,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尽管昔日简陋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历史的回忆,昔日不尽如人意的办学条件改善了,但前进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仍然需要去解决。
魏书生说得好:“人总要面对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与其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只有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