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到底是教育家还是大忽悠?
千千万万教师心存疑惑。
这种疑惑需要社会严格考证!
《魏书生是教育家还是大忽悠》头条号发表后,几天时间,阅读量近16万,评论500多条。
怀疑者有之,肯定者有之。
大多数发言比较理性,说理透彻,以理服人。
也有少部分情绪偏激,语言刻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中国教育深深的关注。
所有评论,无不发自内心。
教育是艺术,艺术不能一成不变。
教育是科学,科学创新永无止境。
1968年秋,魏书生从沈阳市第三十二中学下乡到辽宁的南大荒——盘锦垦区。
他随大帮干活不到十个月,便当上了民办教师。那一年,他19岁。
魏书生刚听到让自己去教书的时候,并不愿意去。当时,他们全班55名同学下乡在一个青年点。有一位同学先他分配,分到县城的公路工程队去做筑路工人,同学们都很羡慕。而对他去教书,则都感到惋惜。有的朋友劝他不要去,以便等待当上“领导阶级”的机会。尽管他不愿意去,但还是服从命令去教书了。
教书之后,魏书生发现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是那样的广阔。农村孩子们真诚、质朴、勤劳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他。他教的第一届学生是小学毕业班,学生比他小不了几岁。他教的第二届学生,年龄大的才比他小四岁。这样,他们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就比较多。当时的教材比较浅,有了剩余时间,他便给学生读《红岩》《欧阳海之歌》,讲自己看过的一些书,介绍城里的一些事。学生们也告诉他一些在城里听不到的农村习俗、秘闻。
生活在学校的环境中,魏书生感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
他感到,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关键是有没有一颗好心。如果有一颗好心,无论是生活穷点、富点,还是寿命短点、长点,都能坦然无愧、豁然大度地面对,从而活得心安,活得幸福。
他感到,人活着对他人、对世界有没有益处,有没有贡献,关键也在于有没有一颗好心。如果有一颗好心,无论是体力强点、弱点,还是才能大点、小点,都能尽心竭力地为他人、为世界做好事。
他感到,教师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在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些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获得了生存的价值。
于是,他迷恋上了教书,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
为了教书,魏书生放弃过招工进城的机会。在农村,他教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书。
1971年秋,辽宁省历史博物馆要招工作人员,从农场近四千名知青中选两名。农场领导确定了魏书生,大家也劝他去。他心灵的天平向回家的一方倾斜了,办了回城手续,办了户口。正在整装待发的时候,事情又有了变化,这两个名额不给盘锦而给沈阳了。后来,他被分配到盘锦地区电机厂。
魏书生深深地想念着学校,想念着学生,想念着老师。到厂的第一天,他便向领导提出,自己不愿在工厂而要回学校的请求,但未获批准。他继续申请,即使在两年后被确定为厂领导接班人的时候,仍然一遍又一遍地申请当老师。
在那场国人难忘的运动中,魏书生因赞扬孔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并且不满“运动”而受到批判。从他的日记、文稿中摘录出的“反动言论”,竟达108条之多。有的时候,他一天要挨三回批判。他由一名政工干部下放到车间劳动,自然没有了申请做教师的资格。
人间正道是沧桑。两年后,“四人帮”一朝覆灭,魏书生离开了车间,负责所谓的“七·二一”大学工作。他想,既然没有罪了,何不要求去教书呢?于是为当老师,他一遍又一遍地提出:“请批准我去教书。”现摘录众多申请书中的一份。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自己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分力气,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1978年2月,经过长达6年、150多次的申请,企业领导终于答应魏书生当一名普通教师的请求。六载夙愿,一朝得偿,喜悦之情,难以言喻,他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韵写道:
六载夙愿今始偿,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昨日愁何在,强抑激情喜莫狂。
白日攻读须刻苦,青春莫负好时光。
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
(蒋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