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 转载注明出处
留学生许可馨事件虽然下了热搜,但是这件事情所引发的讨论和余波远没有结束。
现在的许可馨,肯定后悔得不要不要的。
她曾经自信满满,网络热度也就三天就啥事没了。从现在看,一周都过了,不但惦记她的人没有减少,反倒是持续发酵。
我想别说三天,估计若干年后此事引发的反思还会有人提及。
许可馨是谁原本没有人知道。一周前,准确地说是3月29日,许可馨的名字上了热搜,人们才知道了她,一夜之间火爆得一塌糊涂。火爆的背后,是人们对真相的执着。关于她的留学生身份。关于他爸妈的财富和地位。
许可馨的言行触碰了很多人的神经。犯了错就要受到处罚,已经20多岁的她,有责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结果如何有关部门肯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就许可馨问题,本不想说什么。这几天网上谴责许可馨的呼声越来越多,就有了要说几句的冲动。
反思之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许可馨应该谴责,但受到谴责不应该只有一个许可馨。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借此反思一下!
许可馨肯定在“爱国”方面除了问题。在这里我特别说明,决不是因为一个许可馨,就否定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常听人抱怨,现在思想教育难搞,串皮不入内。比如:我们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从幼儿园,有的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课就是“我是中国人”。历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十几年下来,为什么还出现许可馨?当然,远不止一个许可馨?
教育不是万能的,谁不都不会认为教育会保证每一个人成人、成才。连老教师孔子先生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何况我辈乎。
我们要做的,恐怕是尽最大限度减少我们培养对象中许可馨的比例罢了。
老师们都知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爱国主义是很难搞的。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祖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什么是祖国?孩子们还不懂其内涵。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喊空洞的口号,得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多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才使得许可馨们没有出现太多。
从爱家乡教育入手,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这些办法中,看得见、摸得着,很实际的一种,我们从小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这实际就是进行了最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断言:一个连家乡也不爱的人,爱祖国也不是真的。每个学生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也就落到了实处。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
很多老师给孩子上课,讲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讲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讲流碧滴翠的林海,讲一碧千里的茫茫大草原,同学们都为“云横秦岭”的壮丽景色而骄傲,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自豪,更羡慕在那里生长的小朋友有个美丽、可爱的家乡。有的同学就这样感慨:“要是我们生活在那里就好了。”“咱们这里没有游乐场,也不在城市里,咱这里要是有名胜古迹该多好啊!”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家乡,不一定有名胜古迹,但也处处充满了美。有自然美,风情美、建筑美,人物美。不说别的,光自然风光的美就有很多很多内容。城市有城市的优势,高楼林立,现代化的通讯、交通、学生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这儿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农村的孩子生活在纯净如画的大自然中,身边有江河溪流、堰塘沟坝、林木果树、鸡鸭牛羊。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增见识、得启发、受教育。丰富的生活,情感的波澜,生活的苦乐,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国教育元素。
多少年来,乡村在萎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故土,离开了大自然,迁徙到了乡村分娩的城市,蜗居进亲情淡化、对门不识的水泥城堡。
节假日,星期天,哪怕能抽出一天的时间,也希望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喧嚣的城市。当然,不一定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毕竟,有的相距千万里,那就走进城郊乡村,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发现,茅屋的缕缕炊烟,小河的叮咚流水,村头老爷爷老奶奶的烟锅里,都会找到“羊羔跪乳”“狗不嫌家贫”“善恶有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举头三尺有神灵”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孩子会懂得,先成人再成才。
人尚且不立,才有何用!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这里也许是舒缓精神压力吸取教育养分、精神养分最好的绿草坪。也许在这里呆一天,住一夜,即便是再浮躁的我们也会感觉到内心的宁静,感受到心的节拍与大自然的和谐,内心也会安静下来,不知不觉远离了物欲横流,走进真善美天人合一的境界。
孩子们会惊叹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会不知不觉中发自内心地爱上城外的环境,爱上我们的家乡,这,不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最切合实际的,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你会觉得,我们的身体就像注满了油的发动机,身心都会倍增前行的激情和力量,我们担心出现的潜在的许可馨们肯定会少很多很多。
反思之二,我们的家庭教育。
对国尽忠,对父母尽孝,忠孝两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不希望孩子对国尽忠、父母尽孝。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糟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包括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毫无疑问,这一次,许可馨的父母被许可馨坑得够呛。这一点,估计不久就会有结果。
这几年,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国策”,我们每个家庭的孩子不会太多,这几年尽管放开了二胎,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基本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特别是许可馨这一代人。
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场。
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懂国家培养之恩,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苦。
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很多孩子认为国家养我应该,父母为自己服务应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顺理成章!
亿万吃瓜群众中,多少父母在庆幸:许可馨是别人家的孩子。多少父母在担心: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许可馨?
许可馨问题的出现,让我们脊背出汗: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重要的一个方法,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许可馨们会越来越多,我们将难以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人才需求之重任。
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近几年来,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教育部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教,举措连连。第一是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师们开口就是“白日依山尽”,而不能仅仅是“柴米酱醋茶”。第二是在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要占一定的比重。第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愿意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愿意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此外,《纲要》还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2016年1月19日,教育部党组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一批中国传统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和人才库建设,资助一批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工程项目,一批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资料发掘整理项目。
2017年6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此版语文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总体占比30%左右,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小学教材中有《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等革命传统选文约40篇,初中教材中有《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等革命传统选文30多篇。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历史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
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语文课程各部分,并设置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从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古诗文,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强文化自信,植入红色基因。
这一系列举措已经让优秀传统文化进了文件、教材、课堂、考试,一定,必须还要进大脑、进血液、进行动。
我们期待,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协作,共同发力,让我们培养对象中的许可馨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