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改过不少作文,发现学生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审题不准确,导致扣分严重。这种现状其实并不是少数。一篇作文,就算你写得不是很有文采,运用的技巧不多,也千万别离题,远离了中心,离题作文是最低类文。
为什么老师强调过很多遍,但是还是有学生犯这样的错误呢?我想到的原因可能是:
一、没时间认真看题,写语文卷子花的时间太多,导致没有留一些时间认真思考作文题目到底要自己写什么。看一眼作文题目,不看具体要求就开始写作文,结果因不符合要求而跑题。
比如:有一篇命题作文,它的题目是“我和好朋友”,在作文中我们应该强调的就是我们之间的故事,强调的是我们之间曾经发生什么,我们的关系如何等等。
但如果文章着重强调我的好朋友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故事等等,这样就不符合文章标题了,导致整篇文章立意不明。
建议:
审清文体。就是要明白写作文是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是日记,还是书信;是实用文,还是想像文……,初中以记叙文为主,这种文体练好了,其他就不用管。主要还是要明白,题目让你写什么,情感还是成长, 挫折还是成功。
如果觉得自己写语文试卷总是时间不够的话,拿到试卷就第一时间去看作文题,先认真看一遍,记住题目要求,再去写其他的题目,这时候你脑子里其实就会有印象,有时间去思考,作文需要什么素材?中心是什么?也不容易跑题。当然,不是让你写基础的时候,也一直想着作文。
二、有些考生可能就是理解有偏差,因为有些话题作文,出得题目是有存在陷阱,也比较隐晦的,如果理解不是很好的考生,就会容易被搞迷糊。
例如:有一篇话题作文是这样的:
题目是:情,可能藏于柴米油盐闻:趣,也许滋于琴棋书画里;理,往往蕴于草木枯荣中。只要观察感悟,日常生活中,艺术海洋里,自然世界中,总有一些画面漏湿我们的眼角,丰盈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流连忘返。
请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认真审题,立意高远,语言流畅而有感染力,卷面整洁;(2)除诗歌外,自定文体,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但是有的学生就审不清题目,导致跑题。我们来说说《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审清题意,审体裁:记叙文;审范围:成长过程中给我留下感动的画面;审主题:通过事件的叙述,表达“真、善、美”的主题;审人称:以“我”为中心;审结构:总分总、倒叙、插叙均可。很显然,我们在审读《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这个文题时,必须把握住两个关键词:一是画面,二是流连。在具体思考时,必须审清“这样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画面,是一幅画面,还是一组画面,这都必须在动手之前需要考虑的。而“流连”的意思是“舍不得离开”,它不同于“留念”和“留恋”,因此在完成作文时就必须弄清楚,这幅画面为什么会让你流连,值得你流连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画面”与“流连”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弄清楚。
“这样的画面”写好它,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挖掘所见到画面让人感动、震撼的,也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这样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画面”可以写“我”成长过程中,对“我”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画面,也可以写平平淡淡若有若无却从不间断的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画面。还有教师情、同学情、社会上陌生人关爱之情。 作文题为《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其实是一个倒装句,按照一般的逻辑顺序为《让我流连这样的画面》,但这样一改,主次颠倒了:前者是突出“这样的画面”,后者突出的是“让我流连”。所以我们审题时,要注意,这篇作文表达方式是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奠定了文体是记叙文。
有的学生就会选择一些特别日常的素材事例,不完全没有流连的必要,从某种意义来讲,属于离题。
如果孩子写作不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离题,字数要够,不求最高分,但也别拖分了。认真审题,学会审题,是对写作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