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斌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席教授,同时担任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不对称催化和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已发表SCI论文超过300篇,并有多项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张教授的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的认可。他还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和中国化学会会士,显示了其在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影响力。
张教授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有显著贡献,而且在产业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他的研究成果在薄荷醇、瑞德西韦等重要手性化合物的产业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柠檬醛的高效不对称氢化转化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张教授的研究团队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中试放大,并在建设生产工厂,显示了其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转化能力。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评价张万斌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是一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相关问答FAQs:
张万斌教授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张万斌教授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特别是在构建手性胺方面的研究。张教授团队开发了高效构建手性胺的方法,这些方法因其高效、经济和环保等优点,被认为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不对称催化氢化合成γ-手性胺的研究,张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γ-芳基/烷基、氟和芳氧基取代烯丙基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并基于该方法开发了重要手性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新工艺。
镍催化肟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张教授团队基于配体与底物之间的弱相互作用机制,利用丰产金属镍为催化剂,实现了极具挑战性的肟类化合物的高效不对称氢化还原,为手性羟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布瓦西坦的首例不对称催化工业化合成,张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高效的RuPHOX-Ru催化的α,β-不饱和γ-内酰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并成功实现了布瓦西坦的150公斤级不对称催化工业化生产。
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张万斌教授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开发新的催化剂和合成方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张万斌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医药行业有哪些具体影响?
张万斌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医药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药物合成效率:张万斌教授团队开发的青蒿素高效合成新工艺已完成中试并转让给企业,这有助于提高青蒿素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可能增加其在抗疟治疗中的可及性。
促进药物产业化:教授主持开发的薄荷醇不对称氢化合成新工艺已实现产业化,这对于薄荷醇这一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和香料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并可能降低成本。
抗新冠药物研发:张万斌教授团队自主设计开发的手性双环咪唑催化剂成功用于抗新冠肺炎药物瑞德西韦的首例不对称催化合成,这对于新冠疫情的治疗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新药研发支持:教授的研究还涉及新药的高效不对称合成工艺,如贝达喹啉类抗结核药物,这些研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
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张万斌教授团队的研究致力于缩短药品合成路线,减少副产物,这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使制造过程更加绿色环保。
张万斌教授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高药物合成效率、支持药物产业化、促进新药研发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对医药行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万斌教授获得的科研奖项包括哪些?
张万斌教授获得的科研奖项包括: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些奖项体现了张万斌教授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