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风评价
兰州大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学风著称。根据最新的评价,兰州大学的学风被描述为勤奋、求实、进取,这些品质在学校的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并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普遍认真刻苦,学术氛围浓厚,图书馆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每周自习区开放时间长达105小时,显示了学校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充分保障。
兰州大学的学风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优质的教学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兰州大学的教师队伍中不乏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兰州大学的学风评价正面,学校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而且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注重全面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相关问答FAQs:
兰州大学的图书馆开放时间是多少?
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有所调整。根据最新的信息,2024年暑期期间,即7月1日至9月14日,图书馆的工作时间为上午8:30至下午4:30,双休日正常休息。主馆的一、二、八楼自修区域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7:00至晚上23:00。南校区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安排请参照图书馆的官方通知。军工路1100号校区的自修室服务时间为早上7:00至晚上22:00,借还处工作时间为上午8:30至下午4:30。9月15日起,图书馆将恢复正常的开放时间和服务。请您根据这些信息计划您的图书馆访问时间,并注意可能的节假日或特殊事件导致的开放时间变动。
兰州大学有哪些特色的学风建设措施?
兰州大学学风建设特色措施
兰州大学在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特色措施,旨在优化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育优良学风。以下是兰州大学学风建设的几个关键点:
完善管理机制:兰州大学持续开展“三助三查五进”制度,实行晨炼、晨读、晚自习制,以及听课制,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氛围。
强化措施:学校坚持“三全育人”原则,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三个阵地一个平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对特定群体实施重点管理和指导。
长期规划:兰州大学制定了《2021-2023年学风建设工作方案》,将教育和管理、引导和规范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全程覆盖、全面覆盖的长效工作体系。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月:学校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通过宣讲教育报告会、专题报告会、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月:兰州大学定期开展“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月”,通过系列活动如“六个一”活动,实现学院、班级、学生校风学风建设的全覆盖,强化学风建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这些措施体现了兰州大学在学风建设上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兰州大学的教师团队中有哪些著名学者?
兰州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多位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以下是一些兰州大学教师团队中的著名学者:
- 黄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科学,特别是在沙尘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 周其林: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院士。
- 王陇德:1969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 舒红兵: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 冯小明:1981年至1988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2013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院士。
- 夏佳文: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 陈发虎: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院士。
- 张人禾: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院士。
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兰州大学的教师团队因此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