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全文如下: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相关问答FAQs:
《喜雨亭记》中提到的’周公得禾’和’汉武得鼎’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周公得禾
“周公得禾”指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周公旦得到了一种特殊的稻禾,这种禾苗异于常禾,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周公旦因此作了《嘉禾》一篇来记述这一祥瑞之事。
汉武得鼎
“汉武得鼎”则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在元狩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刘彻在汾阴(今山西省运城市)得到了一尊宝鼎,这被认为是国家昌盛的吉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汉武帝将当年改为元鼎元年。
《喜雨亭记》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哪些情感?
《喜雨亭记》中,苏轼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喜悦和感激之情。文章通过描述连续降雨给干旱地区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作者对雨水这一自然赐予的珍视。苏轼不仅看到了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直接益处,更感受到了它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深远影响。他还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雨水的降临并非人力所及,也非神灵所赐,而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此对自然界的造化心存敬畏。
《喜雨亭记》中的’二三子’指代的是哪些人?
《喜雨亭记》中的”二三子”指代
在苏轼的《喜雨亭记》中,”二三子”指的是作者苏轼及其同僚或朋友们。这句话出现在文中描述久旱之后终于迎来甘霖,苏轼在亭中设宴庆祝,并对在场的宾客说:“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这里的“二三子”就是指那些与苏轼一同享受这场及时雨带来的喜悦,并能够在新建的喜雨亭中悠闲游乐的同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