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多少恨弦”出自宋代词人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这句完整的句子是“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这里的“二十五弦”并非指实际的琴有二十五根弦,而是借用了古代二十五弦琴的意象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在中国古代,二十五弦琴象征着美妙的音乐,同时也与悲伤的曲调联系在一起。陈亮通过这句话,可能在表达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传达的深切情感或遗憾。
相关问答FAQs:
‘二十五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指代哪种乐器?
“二十五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指代的是一种古代的弹弦乐器——瑟。瑟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通常具有二十五根弦,因此得名。关于瑟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的故事。瑟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古筝,但体积较大,音色悠扬,常用于宫廷音乐和文人雅集中。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瑟占有重要地位,与琴并称为“琴瑟和鸣”,象征着夫妻和睦。“二十五弦”也常用来比喻美妙的音乐或表达悲伤的情感。
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中提到的’二十五弦’有什么特殊含义?
“二十五弦”在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中指的是宋金议和的象征。这个典故来源于《史记·封禅书》中的故事,讲述汉武帝时期,由于宫廷音乐过于悲伤,太帝命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但其声音过于哀婉,于是将瑟分为二十五弦。在陈亮的词中,”二十五弦”用来比喻宋金和谈带来的痛苦和无奈,暗含了词人对于国家分裂和民族屈辱的深切感受.
除了陈亮,还有哪些古诗词中使用过’二十五弦’作为比喻或象征?
古诗词中的”二十五弦”比喻或象征
在古诗词中,”二十五弦”这个词汇除了陈亮的作品外,还被其他文人用作比喻或象征。以下是一些例子:
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提到“锦瑟无端五十弦”,虽然直接提到的是五十弦,但与“二十五弦”有关,因为五十弦的瑟是由原本的二十五弦破开而成的神话故事衍生出来的。这反映了诗人对逝去美好年华的无限哀思。
钱起的《归雁》:诗句“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中,“二十五弦”用来形容夜晚月光下的清冷和雁群的哀怨,传达了一种深远的情感。
杨亿的诗作:在杨亿的诗歌中,“素女弦”和“二十五弦”等词汇被用来描绘音乐的悲凉或美好,这些词汇源自《史记》中关于太帝和素女的故事。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二十五弦”在古诗词中通常与音乐、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往昔的回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