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多少秋毫末”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视力非常锐利,能够看到极其微小的事物。在汉语成语中,“秋毫之末”指的是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用以形容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能够察觉到非常细小的事物。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赞美某人的观察力或注意力非常细致,能够注意到别人忽略的细节。例如,可以说:“这位侦探真是明察秋毫,连犯罪现场最微小的线索也没有放过。”这里的“明察秋毫”就是用来形容侦探观察力非常强的意思。
相关问答FAQs:
‘秋毫之末’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古籍中?
“秋毫之末”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淮南子》是西汉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由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集合了当时众多学者的智慧。”秋毫之末”用以形容极其细小的事物,成语中的“秋毫”指的是鸟类和野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而“末”则是指末端,整个成语传达的意思是连秋天动物身上最细小的毛发尖端都能够清晰可见,后来引申为形容非常微小的事物或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秋毫之末’常用来形容哪些方面的能力?
“秋毫之末”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能够察觉到极其微小的事物或者细节。它可以用来赞扬某人在观察、分析或侦查方面的高超能力,意味着这个人能够捕捉到别人忽略的微妙之处。例如,侦探在调查案件时展现出的细致观察力,或者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光影变化的敏感捕捉,都可以用”秋毫之末”来形容。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思细腻,能够洞察人心或微妙的情感变化。在日常语言中,提到某人”明察秋毫”,往往是对其观察力的高度认可。
除了视觉外,’秋毫之末’还能用于描述其他感官吗?
“秋毫之末”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极其细小的事物,特别是在视觉上难以察觉的细节。它来源于古代文献,用以比喻观察力的敏锐或事物的微妙之处。在中文中,成语通常固定搭配特定的意象,而”秋毫之末”特指视觉上的细微之处。
根据搜索到的信息,”秋毫之末”并没有直接扩展到其他感官的描述中。成语和表达往往与其原始含义紧密相关,尽管人类的感官体验是多方面的,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但成语的使用习惯通常保留其最初的语境。”秋毫之末”主要还是用来形容视觉上的细致或敏锐观察,而不是其他感官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在描述其他感官的精细感知时,可能会创造新的表达或使用比喻,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成语会随之改变其原有的应用范围。”秋毫之末”作为一个成语,仍然主要用于视觉方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