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属于“三吏”之一。根据杰作网,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首诗共有十二行,每行七个字,因此《潼关吏》的总字数是84字.
相关问答FAQs:
《潼关吏》中提到的’桃林战’具体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桃林战”是指唐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具体是安史之乱期间的桃林战役。根据《潼关吏》这首诗的背景,这场战役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是叛军攻占洛阳后对潼关的攻击。当时的守将哥舒翰在杨国忠的影响下被迫出击,最终导致唐军在桃林(今河南省灵宝市西部)遭到惨败,大量士兵溺亡于黄河之中。这场战役不仅军事上对唐朝造成了重大打击,也成为了杜甫等文人心中的悲剧,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潼关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影响和意义?
《潼关吏》的文学地位
《潼关吏》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属于边塞诗的范畴。这首诗通过对潼关这个军事要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潼关吏》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文学特色与创新
《潼关吏》在文学上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王之涣运用生动的意象和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孤独无助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等句子,不仅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隐喻了边疆战士的艰难处境,这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
《潼关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也传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英雄牺牲的缅怀。这首诗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激励人们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经典文献。在中国文学史的传承中,《潼关吏》作为边塞诗的典范,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的启发作用,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方向和审美追求。
除了《潼关吏》外,杜甫还有哪些与官吏相关的诗歌作品?
除了《潼关吏》之外,杜甫还有一系列与官吏相关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作通过描写官吏的征敛、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离散,展现了杜甫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时局的关切。
在《新安吏》中,杜甫描述了官府强征壮丁的情景,揭示了战争带给普通家庭的破坏。《石壕吏》则通过一个老妇的哭诉,展示了家庭成员被征召入伍后留下的凄凉景象。《潼关吏》虽然在杰作网中没有详细介绍内容,但根据其标题和杜甫其他类似作品的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诗同样涉及了官吏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战争和社会秩序中的角色。
杜甫的这些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中期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