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的总字数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提供。根据杰作网显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分为332卷,包括本纪、志、列传和表。由于《明史》的每一卷内容量可能不同,且古文文献通常不会像现代书籍那样精确计数每页的字数,因此无法直接从现有信息中得出《明史》的总字数。如果需要准确的总字数,可能需要对每一卷的具体内容进行字数统计。
相关问答FAQs:
《明史》的332卷分别包含哪些部分?
《明史》的结构
《明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全书共332卷,其内容结构详细如下:
- 本纪:24卷,记载了明朝各个皇帝的生平事迹。
- 志:75卷,涵盖了明代的各种制度、礼仪、天文历法、地理、食货、兵制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 列传:220卷,包括了皇族、功臣、文学家、艺术家、宦官等各类人物的传记。
- 表:13卷,主要是列出了明代的帝王世系、官员名录等表格信息。
《明史》的编纂始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历经多次修订,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完成。这部史书以其编纂的严谨性和内容的详实性,被后人誉为二十四史中的佳作.
《明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明史》的历史地位
《明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二十四史中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而且其体例严谨、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被后世史家公认为质量上乘的史著。《明史》的编撰始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完成,历时近一个世纪。这部史书在史料考订、运用、史事贯通和语言驾驭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尽管其中有些曲笔隐讳之处,但总体上得到了广泛好评。
《明史》的编纂工作体现了清朝对汉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尊重,同时也是清朝官方对前朝历史的官方叙述。它不仅记录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还通过对明朝兴衰的详细记述,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明史》不仅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的关键文献。
《史记》与《汉书》相比,《明史》有哪些独特之处?
《史记》与《明史》的对比
《史记》和《明史》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传体通史,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特点和史家的编纂风格。《史记》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明史》则是明代官修正史,由清代学者编纂完成。
结构与内容的差异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涵盖了上至上古传说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广泛历史。《史记》的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刻画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比之下,《明史》作为断代史,其结构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形式,但更加注重对明代历史的详细记录。《明史》的编纂工作始于清初,历时九十余年才最终完成,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志、表、传四部分。《明史》在天文、历法、地理、礼制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并且在艺文志中只收录了明代人的著作,这是其独特之处。
编纂特点与时代背景
《史记》的编纂受到了司马迁个人经历和思想的深刻影响,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了对历史循环和人性善恶的看法,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
《明史》的编纂则受到了清代政治环境的影响。由于清初统治者对前朝历史的敏感性,《明史》在编纂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避或美化。《明史》仍然是研究明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其编纂工作集合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努力。
《史记》和《明史》在结构、内容、编纂特点和时代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水平和史家的编纂理念。《史记》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明史》则以其详实的明代历史记录成为研究该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