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选自 共有多少

《国殇》全文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属于《楚辞》中的《九歌》系列。这首诗是为了追悼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充满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战死者的崇敬。以下是《国殇》的全文:

国殇选自 共有多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战斗场景和对勇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展现了屈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忠魂不灭的坚定信念。

相关问答FAQs:

《国殇》中提到的’吴戈’和’犀甲’分别指什么?

吴戈和犀甲的含义

在屈原的《国殇》中,”吴戈”指的是吴国制造的戈,这种武器因吴国的冶铁技术较为先进而闻名,以锋利著称。”犀甲”则是指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这种铠甲因犀牛皮的坚硬特性而提供了良好的防护效果。这两样装备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个人战斗装备,象征着战士的勇猛和军队的装备精良。

《国殇》中描述的战争场面有哪些具体细节?

《国殇》中的战争场面细节

《国殇》是屈原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争惨状的诗歌,其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战争场面细节。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描述:

  • 装备与交锋:诗中提到楚军将士“操吴戈兮被犀甲”,手持吴地制造的戈矛,身穿犀牛皮制成的铠甲,展现了楚军的武装状态。接着描述了“车错毂兮短兵接”,战车交错,双方进入了近身搏斗的阶段。

  • 敌我对比:“旌蔽日兮敌若云”形容敌军旌旗蔽日,数量众多,如同乌云一般。而楚军虽然处于劣势,但仍“矢交坠兮士争先”,箭矢纷飞中,楚军将士奋勇争先,毫不退缩。

  • 战斗激烈:诗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描绘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敌军冲破了楚军的阵型,战车的马匹死伤,战况异常惨烈。

  • 士气与指挥:“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反映了楚军指挥官在困境中的果断行动,命令将战车车轮埋在土中,固定战马,同时敲响战鼓,激励士兵继续战斗。

  • 牺牲与哀思:“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的只有死去的士兵,他们的尸体散落在荒野之上,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战死者的深切哀悼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国殇》中一幅生动而悲壮的战争画面,展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战争的残酷现实。

《国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殇》的思想感情

《国殇》是屈原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忧虑以及对战死者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通过对战士们英勇战斗直至牺牲的生动描述,屈原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敢,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抗争精神的赞美。

在诗中,屈原不仅赞颂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还表达了对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他通过对阵亡将士的缅怀,间接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显示了他与楚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国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悲欢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呼唤。通过激昂的语言和紧凑的节奏,屈原成功地传达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84458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