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在电磁波信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该学院下属的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平台,其研究方向包括空间遥感、空间通信及信息智能计算与处理等。实验室集合了复旦大学在该信息新领域的研究队伍力量,致力于电磁波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涵盖了从光波到微波的广泛频谱电子科学技术及其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相关问答FAQs: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体承担哪些研究任务?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以下研究任务:
空间遥感与空间通信:实验室致力于空间遥感技术的研究,包括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信息获取等领域,以及星载微波遥感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信息智能计算与处理:实验室开展电磁波信息的智能计算与处理研究,涉及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智能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创新。
可见光通信:依托实验室的可见光通信团队致力于可见光通信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包括可见光发射芯片与器件、可见光探测器件、光传输信号处理等方向。
智能雷达传感器:实验室进行智能微波感知识别技术的研发,应用于人机交互和人体感知场景,实现基于手势识别和动作识别技术的交互控制以及基于人体定位跟踪、呼吸心跳测量、跌倒检测和身份识别技术的存在检测、健康监护和安防监测。
星间激光通信:实验室参与研制的复旦信息星在轨期间将重点探索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光学遥感,验证从近地轨道到更远距离的宽带星间激光通信技术。
这些研究任务体现了实验室在电磁波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和应用开发,旨在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空间遥感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空间遥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其中,学院参与研制的“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搭载了对日紫外光谱仪和毫米波大气湿度廓线探测仪,将用于太阳大气数据和澜湄区域大气数据的科学研究,为澜湄六国的太空观测与技术应用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学院研发的“核科一号”对日紫外光谱仪将观测太阳表面活动中高分辨率的镁离子特征光谱线,为太阳活动理论的验证和空间天气预测模型的建立贡献数据。这些成果展示了复旦大学在空间遥感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实力。
复旦大学在空间通信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哪些?
复旦大学在空间通信领域的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在空间通信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021年,复旦大学成立了“上海低轨卫星通信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复旦大学的多学科交叉优势,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等单位共同建设,致力于解决空间应用芯片缺乏、空间通信资源紧张等瓶颈问题,并探索遥感与导航增强、海洋与环境监测等应用。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方向包括空间遥感、空间通信及信息智能计算与处理,该学院的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空间通信领域进行了前沿研究。
近期,复旦大学参与的“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卫星发射成功,卫星搭载的“青鸟”二维通信与存储芯片测试装置是国际首次在空间中测试二维半导体芯片的特性,这对于开拓空间电子器件的高可靠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研究进展表明,复旦大学在空间通信领域正处于积极的研究和发展阶段,其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空间通信技术的进步,还有望为相关应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