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多少字

《观刈麦》简述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麦收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身无功无德却享受安逸生活的自责。诗中通过对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他们在酷热中劳作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重税带给农民的沉重负担。

观刈麦多少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问答FAQs:

《观刈麦》一诗中描述的农民劳动场景有哪些具体细节?

《观刈麦》中的农民劳动场景细节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详细描绘了麦收时节农民的劳动场景。以下是诗中描述的一些具体细节:

  1. 农忙季节:诗中提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揭示了农民在农历五月麦收时节的忙碌生活。

  2. 家庭分工:妇女和女孩负责准备食物,“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而男性则在田间劳作。

  3. 田间劳作:青壮年男子在南冈上割麦,他们的双脚被暑土熏蒸,背部被烈日直射,但为了赶时间收割,他们不顾疲惫和酷热。

  4. 贫苦农民:诗中还特别描绘了一位抱着孩子的贫穷妇女,她左手挎着破筐,右手捡拾遗落的麦穗,用以充饥,这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难处境。

  5. 情感表达:白居易通过“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传达了听到农民对话后的悲痛感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6. 社会批判: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作为官员的安逸生活和农民的辛苦,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批评和自我反省。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民劳动图景,展现了他们的辛勤工作和生活的困苦,同时也反映了白居易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观刈麦》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观刈麦》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对农民收割小麦的生动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诗中描述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辛苦劳作的情景,以及他们因为沉重的税收而陷入的困境。白居易通过对比自己轻松的官员生活和农民的艰苦,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自责,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整首诗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白居易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流露。

《观刈麦》与其他唐代诗歌相比,在表现农民生活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观刈麦》的独特表现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与其他唐代诗歌相比,它在表现农民生活方面具有几个显著的独特之处:

  1. 深刻的社会关怀:白居易通过《观刈麦》展现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同情。诗中不仅描绘了农民在炎热夏天收割麦子的辛劳,还细腻地表达了农民因税收沉重而陷入困境的现实。

  2. 情感的真挚传达:白居易在诗中通过直接叙述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农民的遭遇紧密结合,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录,更是情感的传递。这种情感的真挚传达在唐代诗歌中较为罕见,使《观刈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 对比手法的运用:白居易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作为官员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艰苦作对比,突出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诗歌的社会批判意味,也使得农民的生活状态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4. 心理描写的深入:诗中对白人工人在极端劳累下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描写,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种对农民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变化,增加了诗歌的文学深度。

《观刈麦》在表现农民生活方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刻的社会关怀、真挚的情感传达、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以及对农民心理的细腻刻画。这些特点使得《观刈麦》成为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8685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