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全文
《定风波》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全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天,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感到狼狈,而苏轼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展现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相关问答FAQs:
《定风波》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定风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天。这首词的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在这一时期,苏轼与友人春日出游,途中遭遇风雨,但他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不为风雨所动,从容前行。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豁达的精神状态,通过这首词得以充分体现.
《定风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通过描述作者在风雨中的从容行走,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词中,苏轼展现了面对人生逆境时的乐观和坚韧,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泊。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传达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风雨变幻,都能保持内心平静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哲学。这种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高度重视,影响了后世无数人面对困难时的心态。
《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体现了作者的生活哲学?
《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及其反映的生活哲学
苏轼的《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深刻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这句话直译为“穿着蓑衣在烟雨中过一辈子也能泰然处之”,形象地表达了苏轼对于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即使面对风雨交加,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苏轼的这种生活哲学源自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人生旅途中的波折,都是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这种态度不仅显示了苏轼的豁达和乐观,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本质的洞察——生活本身就是多变的,而个体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对这些变化的适应和超越。
在苏轼的其他作品和生活实践中,这种哲学同样有所体现。他在政治上遭遇贬谪,但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投入于文学创作和与民同乐,享受简单自然的生活。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人面对困境时的心灵慰藉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