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多少字 苏轼

苏轼《喜雨亭记》全文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记述喜雨亭的命名由来及其建造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及时雨赐予百姓的喜悦之情,同时反映了苏轼关心民生、重视农业的仁政思想。全文如下:

喜雨亭记多少字 苏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相关问答FAQs:

《喜雨亭记》中提到的’周公得禾’和’汉武得鼎’分别指哪些历史事件?

‘周公得禾’事件

“周公得禾”指的是西周时期的一个故事,涉及到周公旦和周成王。根据《尚书·周书·微子之命》的记载,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了一种奇异的禾,献给了周成王,周成王又转赠给了周公旦。周公旦因此感到非常高兴,并以此事件为契机撰写了《嘉禾》一篇,用以纪念这份吉祥之意。

‘汉武得鼎’事件

“汉武得鼎”则是指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事件。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年),在一次祭祀活动中,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宝鼎。由于这个宝鼎被认为是古代的遗物,象征着祥瑞,汉武帝对此极为重视,并将其供奉起来。随后,汉武帝更改了年号为“元鼎”,以纪念这一发现。

《喜雨亭记》中提到的’叔孙胜狄’是哪位历史人物?

叔孙胜狄的历史人物身份

在《喜雨亭记》中提到的”叔孙胜狄”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胜,他是叔孙氏家族的成员,曾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根据文献记载,叔孙胜在一次战役中击败了狄族,因此得名“胜狄”。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功臣的纪念方式,即通过将胜利的功绩与其后代的名字联系起来,以此来彰显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喜雨亭记》中描述的’农民在下雨后的反应有哪些具体表现?

在《喜雨亭记》中,苏轼描述了农民在下雨后的具体反应:

  1. 庆祝活动:农民们在野外相互欢笑,表达了他们对于雨水带来的喜悦和对未来丰收的希望。
  2. 情绪转变:原本因为长期干旱而忧愁的农民,在雨水的滋润下变得快乐,甚至生病的人也因此痊愈,显示了雨水对他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3. 社会氛围:整个社会因为雨水的降临而充满了欢庆的气氛,官吏们在庭院中共庆,商人们在市场上唱歌,这些活动不仅限于农民,而是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苏轼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表达了雨水对农业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92599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