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全文多少字

伯夷列传全文

《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的事迹。伯夷和叔齐因坚持道义和忠诚而闻名,他们拒绝继承王位,并在周武王伐纣后,因不认同周的统治而拒绝食用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列传全文多少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全文如下: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相关问答FAQs:

《伯夷列传》中提到的’虞、夏之文’具体指哪些内容?

‘虞、夏之文’的含义

在《伯夷列传》中,”虞、夏之文”指的是关于虞朝和夏朝的文献记录。司马迁在文中提到,尽管《诗经》和《尚书》这部分古代文献有所缺失,但通过六艺的学习和研究,仍然能够了解到虞夏时期的文化和历史。六艺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诗》和《书》是最早的文献汇编,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神话传说。司马迁认为,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可以揭示虞夏时期的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伯夷和叔齐为何选择不接受王位继承权?

伯夷和叔齐选择不接受王位继承权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他们对仁义的极端重视。根据史料记载,孤竹国国君在世时原本有意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但叔齐认为长兄伯夷更为适合,因为伯夷是长子且才华横溢。在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让位给伯夷,而伯夷则认为应当遵循父亲的遗命,因此两人都选择了逃避王位,最终导致王位由孤竹国的次子继承。伯夷和叔齐对商纣王的暴政表示不满,不愿意与其合作,这也是他们不愿继承王位的原因之一。他们的这种行为展现了他们极高的道德标准和对传统礼教的尊重。

伯夷和叔齐在周朝建立后为什么不吃周朝的粮食?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因为对周朝的建立方式持有异议,认为周武王伐纣不符合孝道和仁爱,因此拒绝承认周朝的合法性。在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和叔齐选择不吃周朝的粮食,以此表达他们的政治立场和道德抗议。他们隐居在首阳山,最终因饥饿而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92716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