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是中国古典词牌名之一,属于双调,其标准形式的字数为六十七字,分为前后两阕,各五仄韵.
相关问答FAQs:
青玉案在宋代和现代有哪些不同的版本或变体?
宋代《青玉案》的版本
《青玉案》是宋代著名的词牌之一,以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正体,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除了正体之外,还有其他变体,包括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等十二种变体。
现代《青玉案》的变体
在现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最为人熟知的版本之一,这首词通过元宵节庆的热闹场面来衬托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现代对于《青玉案》的演绎和改编多种多样,例如李砚作曲、曲丹演唱的艺术歌曲版和陈彼得作曲并演唱的摇滚歌曲版,这些现代演唱版本在曲谱、演唱风格、乐队配置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结
宋代的《青玉案》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词作及其格律变体上,而现代的变体则更多地表现在音乐编曲和演唱风格的创新上。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重新诠释和艺术再创造。
青玉案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创作背景
“青玉案”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南宋面临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统治阶级却沉溺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辛弃疾洞察形势,欲报效国家却难以实现抱负,满腔激情和怨恨交织成了这首《青玉案》。
历史意义
《青玉案·元夕》不仅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表达了词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感悟。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婉约词的佳作,与北宋婉约派大家相比,艺术成就毫不逊色。辛弃疾通过这首词传达了他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政治失意中保持清高的文人品格。
除了青玉案,还有哪些常见的双调词牌及其字数规定?
常见双调词牌及字数规定
双调词牌是宋代词曲的一种形式,通常由两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段落组成,即前后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双调词牌及其字数规定:
- 归自谣(风光子):双调,三十四字,前后阕各三句,三仄韵。
- 长相思(吴山青、双红豆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
- 相见欢(秋月夜、西楼子等):双调,三十六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 渔家傲: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可用于南曲正宫。
-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六十二字,平韵仄韵互用。
-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 淡黄柳:宋姜夔自制曲,双调六十五字,仄韵。
- 小桃红(连理枝、红娘子等):双调七十字,仄韵。
- 千秋岁(千秋节等):双调七十一字,仄韵,王安石之《千秋岁引》即据此调添减字数而成。
这些词牌在宋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和创作这些双调词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宋代词人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