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雨”这句诗意味着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就像花朵在无情的风雨中容易凋零一样。这句话出自宋代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用以表达作者对国家灭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哀叹.
相关问答FAQs:
‘易得凋零’一词通常用来比喻哪些具体事物?
“易得凋零”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原本鲜艳美丽但容易失去生机和色彩的事物。在文学作品中,它经常被用来形容花朵、树叶等自然界中的植物,特别是在描述它们在风雨中或者随着季节变换而衰败的情景时。例如,在宋徽宗赵佶的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易得凋零”被用来形容杏花在无情风雨中的凋零,以此来抒发作者自身悲惨的遭遇和亡国之痛。这个词语也可以被引申到比喻人生、情感、理想等抽象事物的脆弱和无常,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感慨。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哪位诗人创作的作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宋朝皇帝赵佶创作的作品.
宋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歌反映了亡国之痛?
宋朝亡国之痛的著名诗歌
宋朝末期,由于外患入侵,导致国家沦亡,这一时期的文人通过诗歌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反映亡国之痛的诗歌:
李煜的《虞美人》: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他的《虞美人》充满了对逝去王朝的哀思和个人命运的悲叹,被誉为“以血书者”,表达了亡国之君的愁恨、悔恨和绝望。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他的这首词通过描绘江上孤独的舟行,抒发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未来的迷茫,反映了山河破碎、民族屈辱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哀愁。
元好问的《癸巳五月三日北渡其一》:元好问亲历了金朝的灭亡,他的这首诗记录了蒙古军队掳掠金后妃、宗室北去的惨状,深刻描绘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情景。
陈与义的作品:陈与义在靖康之变后的诗作中,表达了亡国之痛和对时局的忧虑,他的诗词风格因此变得更为雄浑沉郁。
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刘辰翁借用李清照的词牌,表达了比李清照更加浓烈的亡国之恨,他的词中透露出对故国旧都的深切哀悼和个人流离失所的苦楚。
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宋朝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创伤。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氛围和文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