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多少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赵国名将廉颇和外交家蔺相如的生平事迹。以下是该列传的部分原文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多少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上述原文详细叙述了蔺相如奉璧入秦的背景和过程,体现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气。在后续的故事中,还包括了著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情节,展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他们对赵国的忠诚和贡献。

相关问答FAQs: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的’完璧归赵’事件具体指的是什么?

“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赵国拥有一块极为珍贵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国王赵惠文王对此感到为难,担心秦国得到玉璧后不兑现承诺。在此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担任出使秦国的重任,并提出了“完璧归赵”的策略,即如果秦国不割让城池,他将确保和氏璧安全返回赵国。蔺相如成功进入秦国,利用智慧和勇气保护了和氏璧,最终将其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展现了赵国的尊严和蔺相如的外交才能.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是如何处理与廉颇关系的?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外交手腕,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但关于他如何处理与廉颇关系的具体细节,史料并未详细记载。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蔺相如因其智谋和勇气在赵国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官位甚至超过了战功赫赫的廉颇。廉颇因此感到不满,公开表示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内部的团结,选择避让廉颇,不与其正面冲突。这种宽容和谦逊的态度最终感动了廉颇,他亲自上门向蔺相如请罪,两人从此结为好友,共同为赵国效力。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行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他与廉颇的关系处理,但他的大局意识和个人品德为后来两人和解奠定了基础。

廉颇和蔺相如在历史上有哪些其他知名的事迹或影响?

廉颇的其他事迹

廉颇是赵国著名的武将,除了与蔺相如的故事外,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军事功绩。在赵惠文王时期,廉颇领军伐齐,取得了阳晋之战的胜利,这场胜利为他赢得了上卿的尊号。廉颇还参与了五国联军对抗齐国的战役,以及多次与秦国的边境冲突,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蔺相如的其他影响

蔺相如是赵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以“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闻名。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巧妙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这一行为极大地提升了他在国内的声望,并得到了赵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卿。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气对赵国的稳定和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廉颇和蔺相如的共同影响

廉颇和蔺相如的合作为赵国带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相互尊重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典范。他们的故事激励了后人在国家利益面前放下个人恩怨,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努力。尽管他们最终无法阻止赵国的衰落,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一直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纪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94671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