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全文多少字

石钟山记全文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全文如下:

石钟山记全文多少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相关问答FAQs:

《石钟山记》中提到的’彭蠡之口’指的是哪个地方?

“彭蠡之口”在《石钟山记》中指的是中国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口。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而石钟山位于鄱阳湖的出口处,因此被称为”彭蠡之口”。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讨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并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石钟山记》中描述的石钟山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描述了石钟山声音产生的现象。他通过亲自乘船夜间前往石钟山,观察到山下布满了石穴和缝隙,这些洞穴深入水中,细小的水波涌入这些洞穴时,会引起水波激荡,从而发出声音。山中有一块大石头,中间有空洞并布满窟窿,水流经过这些窟窿时被吞进去又吐出来,产生了窾坎镗鞳的回响声。这些声音与先前听到的洪亮如敲钟击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音响效果.

《石钟山记》作者对古代学者李渤和郦元在研究石钟山时的观点持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古代学者李渤和郦元在研究石钟山时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态度。对于郦元,苏轼认为他的观察和描述虽然不够详尽,但基本与自己的发现相符,因此表达了肯定和惋惜其描述简略的情感。而对于李渤,苏轼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仅凭主观臆断和简单的实验就妄下结论,显示出了学识的浅薄,因此明确地表达了嘲笑和否定的情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696719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