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全文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挖山的故事。以下是该文的全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则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对比,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传达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相关问答FAQs:
《愚公移山》中提到的’河曲智叟’是什么意思?
“河曲智叟”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指的是一个居住在河曲地区的老人,他以智慧著称,因此得名智叟。在故事中,智叟听到愚公决心要移走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时,他认为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愚公年纪已高,力量有限,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项工作。智叟试图用现实的考量来劝阻愚公,但愚公以坚定的信念和对后代无限希望的论述来回应智叟,最终感动了天帝,派遣神力将山移走。在故事中,智叟的角色是作为愚公决心和毅力的对立面出现的,他的质疑反而更加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
《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夸娥氏’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夸娥氏的身份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夸娥氏”指的是神话人物力大无比的夸娥氏。根据搜索到的信息,夸娥氏在故事中被天帝派遣来帮助愚公移山,其两个儿子分别背负走了太行山和王屋山,解决了愚公家门前的障碍.夸娥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力量强大的象征,与其相关的故事展现了神灵对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可和奖励。在《愚公移山》的寓意中,夸娥氏的帮助体现了天道酬勤的道德观念。
《愚公移山》故事反映出哪些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或道德观念?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或道德观念
《愚公移山》故事反映了以下几个古代社会的价值观或道德观念:
自强不息:愚公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人类可以克服自然界的艰难险阻。
集体主义:愚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带领全家共同努力,甚至得到邻里的帮助,展现了集体合作和互助的美德。
持之以恒:愚公的行动表明,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最终能够达成目标。
智慧与勇气并重:愚公虽然被称为“愚公”,但他的行为展现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气,敢于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人定胜天:故事中愚公的精神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即人类的意志和努力能够改变自然,克服困难。
世代传承:愚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有限,但子孙后代无穷,这种对未来世代负责的态度强调了责任和传承的重要性。
乐观积极: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愚公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心态鼓励人们面对逆境时保持希望。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对于个人奋斗、集体合作以及对待自然和命运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