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缮那(yú shàn nà)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长度单位,原意为“套一次牛所行的路程”,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现代换算值。在不同的文献中,逾缮那的长度有所不同。根据唐代玄奘的记载,逾缮那被认为是自古圣王一日军行的距离,旧传一逾缮那为四十里,而印度国俗则认为是三十里,佛教经典中所载则为十六里。《俱舍论》中提到由旬分为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分别对应八十里、六十里、四十里的不同长度。由于逾缮那的长度在不同文化和文献中有所变化,因此它并不代表一个精确的现代距离单位。
相关问答FAQs:
唐朝时期对逾缮那的理解与印度本土有何差异?
唐朝对逾缮那的理解
唐朝时期,逾缮那被理解为古代军队一日行军的距离,这一概念源自佛教经典,并被引入中国。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根据当时的印度度量衡,给出了逾缮那的长度解释,指出旧传一逾缮那为四十里,但印度国俗认为是三十里,而佛教经典中所载则为十六里。
印度本土对逾缮那的理解
在印度本土,逾缮那不仅是一个长度单位,还与当地的宇宙观和哲学紧密相连。它代表了一个宇宙尺度,是构建印度古代宇宙模型的基础。在印度传统中,逾缮那被进一步细分,用以描述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各种尺度。
差异分析
唐朝对逾缮那的理解更多地侧重于实际的地理和军事用途,即将其作为旅行和交通的计量单位。而印度本土的理解则包含了深厚的宗教和哲学内涵,逾缮那成为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的桥梁,体现了印度古代科学和宗教思想的综合。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印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知识结构。
《俱舍论》中提到的由旬与逾缮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由旬与逾缮那的关系
在《俱舍论》中,由旬(yojana)和逾缮那(kośala)是用来衡量距离的单位。根据搜索到的信息,由旬通常有多种不同的换算方式,其中一种常见的换算关系是将一由旬定义为四十里。而逾缮那在古代印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距离单位,它与轮王巡守的停舍有关,但在《俱舍论》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换算关系。
在不同的文献中,由旬的长度有所不同。例如,《大智度论》中将由旬分为上中下三品,分别对应80里、60里和40里。而《俱舍论》中则采用了另一种换算,即一逾缮那等于16里。这种差异表明,在古代印度,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同一单位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实际长度。
《俱舍论》中提到的由旬与逾缮那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和地理背景的,而且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换算方式。在《俱舍论》中,一逾缮那被换算为16里,这是与该论直接相关的定义。
除了中国和印度外,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也使用过类似的长度单位?
是的,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使用过或仍然在使用着各种不同的长度单位。例如,在英国和美国等英联邦国家,传统上使用英制单位,如英尺、英寸等。在俄罗斯,尽管国际单位制被广泛使用,但仍有一些传统的尺寸单位并存,如帕斯卡作为压力单位。天文学中使用的长度单位如天文单位和光年,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非国际单位制(SI)单位。这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反映了历史、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