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全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 定风波: 词牌名。
- 沙湖: 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 狼狈: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 已而: 过了一会儿。
- 穿林打叶声: 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 吟啸: 放声吟咏。
- 芒鞋: 草鞋。
- 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 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 料峭: 微寒的样子。
- 斜照: 偏西的阳光。
- 向来: 方才。萧瑟: 风雨吹打树叶声。
- 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相关问答FAQs:
《定风波》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定风波》是宋朝的作品,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
《定风波》的作者是谁?
《定风波》的作者是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定风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通过描述作者在风雨中的从容行走,表达了其超然物外、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词中,苏轼展现了对自然现象的豁达接受,以及对人生起伏的淡然处之。他认为人生不必过分在意外界的风雨变幻,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苏轼在词中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反映了他对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持有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即使面对逆境,也能保持乐观和自信。这种态度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高尚品格和对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
苏轼在词的结尾部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得失的境界,意指无论过去经历了多少风雨,最终都能够以一种无所挂碍的心态回归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状态。
《定风波》中苏轼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并强调内心的独立与自由,这种态度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