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铭原文
《三槐堂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铭文,全文如下: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相关问答FAQs:
《三槐堂铭》中提到的’三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三槐堂铭》中的”三公”
《三槐堂铭》中提到的”三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王旦。王旦是北宋开国功臣王祐的次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最终官至太尉,成为了实际执掌朝政的宰相。王旦在任职期间,辅佐宋真宗开创了北宋的盛世“咸平之治”,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深受后世赞誉.
《三槐堂铭》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和个人努力之间关系的看法是什么?
《三槐堂铭》中命运与个人努力的关系
《三槐堂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铭文,通过对王祐及其家族的描述,探讨了命运与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苏轼在文中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人的意志和行为可以超越命运的安排。他认为,尽管天意有时看似无法预测,但通过个人的德行和善行,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
苏轼通过王祐的例子来说明,王祐虽然在世时并未获得显赫的地位,但他的正直和仁爱为其后代积累了福气。王祐曾预言他的子孙中将有人官至三公,后来他的儿子果然成为了宋朝的宰相。苏轼认为这是王祐个人品德的体现,以及他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和行动的结果。
苏轼也提到了“天定亦能胜人”,意味着天意或命运的力量仍然强大,超出了个人的控制范围。但他鼓励人们不应因此放弃努力,而是应该坚持正道,相信善良和正义终将得到回报。
《三槐堂铭》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道德修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自己的命运,即使面对不可预知的天意,也不应失去希望和追求。
《三槐堂铭》中提到的’申包胥’是哪个时期的人物,他说过哪些话影响了苏轼的观点?
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他在楚庄王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并以忠诚和智慧著称。在《左传》中记载了申包胥劝阻楚灵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故事,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
苏轼在其作品《三槐堂铭》中引用了申包胥的话,这些话语体现了申包胥对于忠诚、责任和家族荣誉的重视。苏轼深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学创作中。申包胥的言论强调了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这与苏轼追求的高尚人格和积极参与政事的态度相呼应。通过引用申包胥,苏轼表达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并以此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