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是宋朝词人张孝祥的作品,这首词共有118个字。
相关问答FAQs:
《念奴娇·过洞庭》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自然景观
《念奴娇·过洞庭》是宋代词人张孝祥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在这首词中,张孝祥首先提到了“洞庭青草”,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相连的春草湖,展现了湖泊的广阔。词人描述了“近中秋”时分的洞庭湖,“更无一点风色”,意味着湖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风的扰动。
张孝祥将洞庭湖比作“玉鉴琼田三万顷”,用“玉鉴”和“琼田”来形容湖水的清澈和美丽,三万顷则强调了湖面的宽广。词中还出现了“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里的“素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明河”即银河,词人描绘了月光和银河在湖面上交织的宁静景象,以及湖水的内外都显得清澈透明。
整首词通过对洞庭湖夜景的描写,传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宋代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情趣。
《念奴娇·过洞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作品,通过对洞庭湖夜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词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心灵上的宁静。洞庭湖的广阔与明月、银河的倒影共同构成了一幅澄澈透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词中也隐含了作者的政治失意和个人抱负。张孝祥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他在词中提到“岭海经年”,可能是在回忆自己在岭南的孤独岁月,以及在逆境中坚持清廉正直的心境。诗句“肝胆皆冰雪”体现了他问心无愧、保持高洁品格的决心。
词的结尾部分“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展现了作者在美丽景色中忘却尘世烦恼,沉浸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感受。这种情感既是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暂时逃避。
《念奴娇·过洞庭》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个人品德的坚守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和超脱。
张孝祥在创作《念奴娇·过洞庭》时有什么历史背景或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创作于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这是在他因政治斗争受到排挤并被免职之后。张孝祥在被免职后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有感于当时的景象和个人遭遇,创作了这首词。
社会意义
这首词不仅是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描绘,也蕴含了词人深沉的情感和哲思。张孝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词中提到的“冰清玉洁”和“萧骚襟袖冷”等词语,反映了词人高洁的品格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词中的“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展现了词人在自然美景中忘却尘世烦恼的豁达情怀。
张孝祥的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遍心态。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