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情采原文
《文心雕龙·情采》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中的一篇,主要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下是该篇章的原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李》、《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这段原文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文采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强调了文学创作应以真实情感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辞藻堆砌.
相关问答FAQs:
《文心雕龙·情采》在阐述文学理论时提到的’五色’和’五音’分别指什么?
五色的含义
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五色”指的是文章应该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这一概念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思想中的“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代表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在文学创作中,”五色”象征着文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意味着作家应当运用不同的文学手法和风格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色彩斑斓,生动活泼。
五音的含义
“五音”则是指文章应根据韵脚需要设置不同的声调。这同样源自中国音乐理论中的五声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在文学创作中,”五音”强调的是音韵的和谐与节奏的韵律感,通过恰当的音韵搭配,可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五色”和”五音”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是用来指导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音韵的和谐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文心雕龙·情采》中提到的’五性’具体包含哪些方面?
《文心雕龙·情采》中的”五性”
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五性”理论。这”五性”指的是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的五种基本性质,它们分别是:
- 风性:指文学作品应当体现时代风尚和社会风气,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
- 骨性:强调文学作品应有坚实的基础和内在的结构,就像人的骨骼一样支撑整个作品的形态。
- 气性:指文学作品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这种个性和风格来源于作者的气质和情感。
- 情性:强调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 辞性:指文学作品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语言应当优美、生动,富有修辞魅力。
这些”五性”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指导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深层次的意义和美感。
《文心雕龙·情采》对后世文学批评有哪些影响?
《文心雕龙·情采》的核心论点
《文心雕龙·情采》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篇章,由刘勰撰写。该篇提出了“情采”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情感(情)与辞采(采)的密切关系,并主张二者应当和谐统一。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真挚的情感,而辞采则是情感表达的手段和载体。他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形式主义泛滥、忽视内容真实性的倾向,提倡文学创作应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恰当的辞采来丰富和完善作品。
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文心雕龙·情采》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确立了文学批评中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原则,这一点在后来的文学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刘勰的“为情造文”理念启发了后世作家和评论家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和真实性。他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也促使文学创作者警惕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内在意义的倾向。
在后世的文学批评中,刘勰的这些观点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了无数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批评方法。《文心雕龙·情采》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