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原文
《论贵粟疏》是西汉时期政治家晁错上书汉文帝的奏疏,全文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和粮食生产的优先地位。原文如下: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注释
- 圣王: 贤明的君主。
- 资财之道: 指为民众开辟财富来源的方法。
- 畜积多而备先具: 指有充足的储备和预先的准备。
- 海内为一: 指全国统一。
- 遗利: 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
- 游食之民: 指不从事农业生产、四处流浪觅食的人。
- 不地著: 不能在某地安定居住。
- 薄赋敛: 减轻税收负担。
- 广畜积: 广泛积累物资。
- 实仓廪: 填满粮仓。
- 备水旱: 预防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论贵粟疏》通过上述原文及其注释,展现了晁错关于重农抑商、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的政治主张,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刻见解.
相关问答FAQs:
《论贵粟疏》中提到的’圣王’具体指哪位历史人物?
在《论贵粟疏》中提到的”圣王”特指中国古代的三位传说中的帝王,即尧、舜、禹。这些君主被后世尊称为圣王,代表了理想的政治领袖和治理模式。在文中,晁错通过引用尧、舜、禹时期的治国成就,来强调重农政策和粮食储备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晁错提出的’资财之道’包含哪些内容?
晁错提出的”资财之道”内容
晁错在其著作《论贵粟疏》中提出了关于国家财政和经济管理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后来被概括为”资财之道”。主要内容包括:
重视农业生产:晁错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基础,应当鼓励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以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
薄赋敛,广畜积:为了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应该减轻赋税,增加国家的储备,以便在自然灾害或战争时期能够动用这些储备来应对危机。
贵粟贱金玉:晁错强调五谷对于国家和民生的重要性,主张政府应当提高粮食的价值,降低对贵金属的重视,以此来引导民众重视农业生产。
限制商人利益:他指出,当时商人通过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农民却因税赋沉重而贫困。晁错建议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商人的过度获利,保护农民的利益。
改革税收制度:晁错提倡根据民众的实际生产能力征税,避免过重的税负导致农民破产和社会不安定。
鼓励民间储蓄:他还提到,国家应该鼓励民众储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财富,也有助于国家在必要时调动资源。
晁错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远见卓识。
晁错认为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可以防止出现’民如鸟兽’的状况?
晁错认为,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并防止民众陷入类似“鸟兽”般的困境,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他强调了重农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基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晁错提出了“贵粟”的政策,即通过提高粮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激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他建议通过法律手段,使粮食成为获取爵位和免除刑罚的条件,这样既能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又能减轻农民的税赋,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晁错还指出,应当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够专心从事农业生产,避免因过度劳役而导致的土地荒芜和人口流离失所。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农民有足够的动力和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因贫困和不满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