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放鹤亭记多少字

苏轼《放鹤亭记》全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苏轼放鹤亭记多少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相关问答FAQs:

《放鹤亭记》中提到的’云龙山人’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云龙山人的身份

《放鹤亭记》中提到的”云龙山人”指的是历史人物张师厚。张师厚是北宋时期的隐士,他曾居住在徐州的云龙山,并自号为“云龙山人”。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期间与其结识,并成为朋友。张师厚在云龙山上建造了放鹤亭,并饲养了两只鹤,每日清晨在此放飞鹤,因此亭子得名放鹤亭。苏轼在元丰元年(1078年)撰写了《放鹤亭记》,记录了他与张师厚的交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放鹤亭记》中描述的景色主要包括哪些季节特点?

《放鹤亭记》中的季节景色特点

《放鹤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描绘了放鹤亭周围的四季景色。根据文本描述,春季和夏季之交,草木茂盛,几乎触及天际;而秋冬时节,则是雪覆大地,月光和白雪相映,形成千里一色的壮丽景象。文章还提到了风雨晦明之间,景色变化无常,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动态美。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放鹤亭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环境的赞赏和向往。

《放鹤亭记》中引用了哪些古代文献来阐述观点?

《放鹤亭记》中引用的古代文献

《放鹤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引用了多部古代文献来阐述观点。苏轼在文中提到《易经》中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以及《诗经》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些引用用来形容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的特质,并以此类比贤人君子的隐逸生活。苏轼还提到了卫懿公因好鹤而亡国的故事,以及周公的《酒诰》和卫武公的《抑戒》,用以警示过度沉溺于某些事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这些引用,苏轼不仅赞美了隐逸生活的高尚,也反映了他对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704438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