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全文多少字

《论贵粟疏》全文

《论贵粟疏》是西汉政治家晁错向汉文帝提出的奏疏,全文如下:

论贵粟疏全文多少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这篇奏疏全文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以及通过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措施来鼓励农业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具体方案.

相关问答FAQs:

《论贵粟疏》中提到的’九年之水’和’七年之旱’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九年之水”和”七年之旱”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自然灾害。”九年之水”指的是传说中尧时期发生的一次长达九年的洪水灾害,而”七年之旱”则是指商汤时期遭遇的七年严重干旱。这两个历史事件在《论贵粟疏》中被提及,用以说明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保持国家稳定,是因为他们注重积累和储备,从而能够有效应对灾难,保障民生和国家的持续运作.

晁错提出的’贵粟’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晁错的”贵粟”政策内容

晁错提出的”贵粟”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粮食价格的认识:晁错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点在战国时期商鞅的农战政策中也有所体现,商鞅提出“食贵则田者利”,意味着粮食价格的提升能够激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

  2. 实行以粮食为基础的赏罚制度:晁错建议通过让民众以粮食缴纳给官府来换取爵位或免除罪行,以此来鼓励农业生产和稳定边防。他提出“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这样既能增加国库的粮食储备,又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减轻农民负担:晁错还提出了通过减免农民租税来降低农民的经济压力,从而鼓励他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一措施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因过重税负而导致的农民逃亡现象。

  4. 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通过”贵粟”政策,晁错意在调整当时社会中商人与农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提倡重农抑商,以恢复和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政策内容体现了晁错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深刻理解和改革意图,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来解决农民贫困和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国防安全。

晁错建议的’入粟于官’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入粟于官’制度的运作方式

晁错提出的’入粟于官’制度是西汉时期的一项经济政策,旨在鼓励农业生产和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根据这项制度,私人可以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粟米,以此作为换取官职或免除罪行的手段。具体运作如下:

  1. 缴纳粟米:民间富裕人士或农民可以主动向官方缴纳一定量的粟米。
  2. 换取爵位:根据缴纳的粟米数量,个人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爵位。这些爵位通常伴随着一定的特权和社会地位。
  3. 免除罪行:对于有罪之人,通过缴纳粟米可以获得减刑或完全免除罪行。
  4. 激励农业生产:由于缴纳粟米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激励了农民增加粮食生产,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库存。
  5. 减轻农民负担:通过这种方式,国家能够在不直接增加税收的情况下,收集到必要的粮食资源,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
  6. 促进社会流动:允许奴婢通过缴纳粟米获得自由,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这一制度有效地将私人财富转化为国家资源,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西汉初期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https://www.wptmall.com/article/704681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