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全文
《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李翊的一封书信,系统阐述了韩愈的文学观和写作实践。全文如下: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
解析
韩愈在信中强调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应决定其表现形式,即“气盛则言宜”。他认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树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和求新,避免陈词滥调。韩愈还提到了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以及保持个人风格的重要性。他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经验,指导李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
相关问答FAQs:
《答李翊书》中提到的‘立言’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李翊书》中的“立言”含义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文学创作原则有哪些?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文学创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深入学习古典文化:韩愈强调,在文学创作之前,应该广泛阅读并深入学习三代两汉时期的书籍,以及圣人的思想,以此为基础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去除陈词滥调:在形成自己的文学表达时,应当努力摒弃那些陈旧和平庸的言辞,追求新颖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注重内在修养:韩愈认为,作家的品德和修养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一个有道德、有仁义的人,其言辞自然和谐,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避免急功近利:韩愈反对追求速成的文学创作态度,主张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不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
气韵生动:他还提出,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作者的气息和情感,如同水能使物体漂浮,充足的气息可以让言辞更加生动有力。
师法古人的精神:韩愈鼓励学习古人的思想意图而非仅仅模仿其辞藻,强调写作应当追求真实和恰当,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语言的华丽。
这些原则体现了韩愈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传承。通过这些原则,韩愈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李翊书》对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李翊书》的文学理论贡献
《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虽然杰作网中没有直接提到这部作品对后世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但可以根据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推断其潜在影响。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他主张恢复古代的散文传统,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强调文章应该表达真实情感和深刻思想。这种文学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然化和个性化。
韩愈的文学理论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当承载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使得文学不仅仅是艺术表现,还承担着教育和传播文化价值的责任。韩愈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如他的散文和诗歌,展现了其文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
尽管杰作网中没有直接提及《答李翊书》对后世文学理论发展的具体影响,但可以推测,作为韩愈文学理论的体现,该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学观念对中国后世文学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倡导古文和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韩愈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