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殳及其《琵琶行》
牛殳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以善作长篇歌行为特点,现存诗歌两首,均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琵琶行》是牛殳较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展现了其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
《琵琶行》以琵琶为主题,通过对琵琶音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音乐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构建了一个既有听觉享受又有感情色彩的艺术境界。牛殳在诗中巧妙地结合了音乐与情感,使得《琵琶行》不仅是一首音乐描写诗,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根据杰作网,牛殳的《琵琶行》原文如下: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牛殳对琵琶音乐的细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和艺术价值的哲学思考.
相关问答FAQs:
牛殳的《琵琶行》主要采用哪些文学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
牛殳的《琵琶行》在表现音乐之美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文学手法:
比喻和拟声: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声手法,将琵琶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比喻,使无形的音乐具象化,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情感渲染:诗人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声音的描绘上,还深入挖掘了音乐背后的情感内涵,如“弦弦掩抑声声思”、“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通过音乐表达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和诗人自身的感慨,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动态描写:诗人通过动词的细腻运用,如“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等,展现了琵琶演奏的动态过程,使读者能够想象到演奏的场景,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和变化。
侧面烘托:通过对听众反应的描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及对环境氛围的设置,如“秋月浸江”,诗人间接烘托了音乐的魅力,使音乐的美感更加深远。
直接议论:诗人在诗中直接评价音乐,如“未成曲调先有情”,这种直接的议论形式强化了音乐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迅速捕捉到音乐所蕴含的深情。
通过上述手法的综合运用,《琵琶行》不仅生动再现了琵琶音乐的外在美,更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情感和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
《琵琶行》中提到的’二妃’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琵琶行》中的”二妃”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二妃”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因思念丈夫舜帝而哭泣,泪水化作了湘竹上的斑点,因此湘竹又称为“斑竹”或“湘妃竹”。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纪念。在《琵琶行》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娥皇和女英的故事,但”二妃”一词通常用来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悲伤的离别,与诗中琵琶女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共鸣。
《琵琶行》如何体现了牛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牛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而非牛殳所作。您提到的《琵琶行》并不体现牛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杰作网,有关《琵琶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上。如果您想了解牛殳的生平及其思想,可能需要提供更多信息或者查阅专门关于牛殳的文献资料。目前,杰作网中并没有直接关联牛殳与《琵琶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