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的全文包括两个版本,分别是:
版本一: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版本二: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魂魄毅兮为鬼雄!
两个版本的文字数相同,除去标点符号,共有90个汉字。如果包括标点符号,则总字数为98。
相关问答FAQs:
《九歌·国殇》中提到的’玉枹’是什么?
玉枹的含义
在《九歌·国殇》中,”玉枹”指的是鼓槌的美称。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景,其中”援玉枹兮击鸣鼓”描述的是将领高举玉制的鼓槌,敲击战鼓以激励士兵冲锋陷阵的情景.
《九歌·国殇》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情感?
《九歌·国殇》的主要情感表达
《九歌·国殇》是屈原创作的一首祭歌,旨在祭祀那些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士兵。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种情感:
英雄主义和壮志豪情:诗歌通过描绘士兵们挥舞长剑、披挂战甲、奋勇杀敌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对国家的忠诚。士兵们即使面对生死,也毫不退缩,体现了极高的英雄主义精神。
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诗歌中提到“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牺牲和对神灵的不满,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对逝去生命的哀悼:诗歌中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表达了对士兵们无法生还、尸骨无人收殓的哀痛,以及对他们魂灵无法安息的同情。
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通过对士兵们的赞美,诗歌传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尊严和安全而奋斗。
《九歌·国殇》不仅是对阵亡士兵的纪念和哀悼,也是对英雄主义、和平价值的颂扬,以及对战争悲剧的深刻反思。
《九歌·国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九歌·国殇》的文学地位
《九歌·国殇》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收录于《楚辞》中的《九歌》篇章。这首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屈原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英勇牺牲将士的崇高敬意。《国殇》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对阵亡将士的深情哀悼,传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歌·国殇》的文学影响
《九歌·国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创作范例。诗歌中所蕴含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和爱国者。《国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如运用夸张、象征等手法,以及对语言节奏和音乐美的精妙把握,这些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九歌·国殇》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跨越时空,持续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对英雄事迹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