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后,走入了千家万户,而且从古及今,由当时口口相传到现在媒体展现。
据说王昭君的母亲在怀他之前,曾梦到一轮明月投入怀中,这样不久便生下了王昭君。他聪明伶俐、美貌无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当然人们如此想象他不平凡的来历,也是因为他为汉匈和平相处做出了积极贡献所至。
而有史料记载,王昭君名嫱,西汉人,出生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待汉元帝选美女而至掖庭。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
王昭君到大汉的掖庭后,逢匈奴呼韩邪单于,要与大汉和亲,东汉班固的《汉书》对此记载 :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拜元帝。下诏曰 : ‘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则将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也就是汉元帝主持了,王昭君与单于的和亲。
西晋的石崇《明君怨》有诗句 :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极写了王昭君这次和亲的悲伤和哀怨。
当时与匈奴和亲,人们不认为是一件好事,更不把他视为一件伟大的有利于汉匈和睦的事情,甚至看不起匈奴这个民族,有诗句 : (王昭君)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现在我们已不能揣度王昭君,在和亲这件事上,当时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但在昭君去往匈奴的路上,他时时想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据说他此时,不由手弹琵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乐声弥漫了整个天空,正悠闲飞翔的大雁,寻乐声而注视到美若天仙的王昭君,竟忘记扇动翅膀,从天空掉在平沙之上,这样后人以“落雁”来形容昭君。
后人认为王昭君和亲是悲剧,是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其有这样记载 :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这里用了一个“赐”字,推出当时和亲是元帝亲自所为,而非他王昭君的主动。
不过对这悲剧,也有人在溯源时,认为是由西晋的葛洪曾在他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所引发的。
这个故事是,汉元帝召幸宫女,他不是亲自去看,而是凭借画师画的宫女像,为参照来完成。结果画师毛延寿因没能得到王昭君的赂贿,而把他这个宫女中的姣姣者,画的太差了,致使汉元帝没有看中。而待答应王昭君与匈奴单于和亲时,汉元帝终于看到了王昭君的真相貌,并被王昭君的相貌所感动,不能自持,后悔答应匈奴单于,因此愤怒,杀死了毛延寿。后人对这个故事读来津津有味, 也从中生出了对王昭君的怜悯和对毛延寿的愤慨,同时也有人指责汉元帝太官僚了。
文人抓住了这个细节,站出来批判毛延寿了,李白有诗 :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就是因为毛延寿贪图钱财,终使王昭君遗憾千古了。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毛延寿的所做完全是为了当时政治的需要,认为他是担心汉元帝好色误国,因此故意貌丑王昭君。毛延寿完全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使汉元帝把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才有如此行为,而并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王昭君的赂贿。
不管毛延寿当时是如何画王昭君的,后人也曾给他做了翻案,宋代王安石有诗: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里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汉元帝,写出其昏庸。
说王昭君的悲剧还有一个依据,就是《汉书》之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这里对王昭君出塞又做了比较具体的记述 : “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 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本来王昭君远嫁就是悲剧了,当下与王昭君生活已三年的呼韩邪单于又死了,王昭君不愿依胡人“继承婚”的习俗,嫁给他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可当时的汉元帝,又令其“从胡俗”,这样王昭君就又不得不嫁,于是他心灵备受煎熬。王昭君与新单于又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两女。
但也有人认为,王昭君的和亲不是他的悲剧,相反他由此还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方婉仪有诗: 画师若把黄金嘱,老守长门到白头。
更有甚者认为,王昭君离开汉庭而到匈奴之处,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胡夏客诗: 出塞香车关路长,焉支妇女学宫妆,穹庐自此多颜色,草亦青青拒雪霜。这里也写出了王昭君把汉族的文化传到匈奴中去。
这就是说王昭君不去和亲,才是他真正的人生悲剧,这就也使王昭君形象更加丰富了。
其实,王昭君和亲被认为是悲剧,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影响的,人们认为离开自己的故土,到一个很远的陌生的地方,必然会是凄凉会是孤独,特别是在王昭君时代,还有人把匈奴人视为不文明的人。
但是,无论怎样,王昭君和亲这一事毕竟是事实,而且他换来了汉匈60多年的和平相处,这也是事实,由此我们说王昭君和亲是功不可没的。
和亲一事,在汉朝初年就已经有了,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在白登战役被围之后,刘邦他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对付匈奴,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它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统一的思想,发展的经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国家需要发展国力。
而匈奴以游牧掠夺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使当时的大汉朝所难以抵御的,因此大汉朝选择了和亲。但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战斗力也加强了,因此大汉朝不再选择和亲。
又到了汉元帝时期,此时的和亲与以往的和亲,又有了变化,这一次是匈奴主动送上门儿来,要做大汉的女婿。
汉元帝顺水推舟,他没有将宗室女儿嫁给他,只是从宫女中挑选出了王嫱。由于不能嫁一个卑贱宫女给单于,因此,封以“昭君”名号,史称王昭君,这样作为了呼韩邪单于的庶妻。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大汉王朝的国力确确实实在提高,由过去的嫁单于为宗亲之女,到现在可以对宫女加封后嫁于单于,而且还是匈奴主动找上门来的。
尽管这样,后代文人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似乎王昭君你越努力,越使汉匈两国和平相处,他们越就不舒服。在他们的内心之中,汉匈两国的和平相处,必须是男性换来的,而绝不是你女性所为。
孙佩兰有诗: 男儿绝域无奇策,女子深宫有老毛谋。慷慨请行伴不返,墓门青草自干秋。
其实作为英雄是不分性别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家英雄的。
而在古代,你作为一个男儿就应该建功立业,且建功立业就是你应尽的义务,而这绝不是女人的事,王昭君显然是越界了,可是文人们还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大肆赞扬了王昭君。
陈蕴莲更为直接 : 妾未承恩愿报恩,琵琶一曲靖边尘。寄言汉代麒麟阁,莫画将军画美人。
应该说王昭君为汉匈两国60年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影响他的后代,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人为了纪念王昭君为他建墓冢,据说这墓冢 建成以后,无论春秋还是冬夏,都呈现出一片绿意, 因此又称他为“青冢”。
现在的青冢,已成为王昭君这个人物的标志。他凭一女子之力,建立了汉匈两个民族之间的平向上共处的氛围,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并且这种尊敬还将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