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后,一病而死,引来众人的同情,宝玉特别为纪念他,写了《芙蓉女儿诔》。
文中可谓慷慨陈词,言其外在与内在之美 : “其质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体冰雪不足喻其洁,其神星日不足喻其精,其貌花月不足喻其色。”其与众人的相处: “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慧德。”就是这样一个品貌俱佳的晴雯 :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茞兰竟被芟蒩。”这又完全是宝玉对晴雯之死的控诉。接下又表达宝玉对晴雯的疼爱 :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
言辞直接指向那些侮辱诽谤残害晴雯的人,让读者同情晴雯的同时,也憎恨那些侮辱者诽谤者残害者,从而把读者的憎恨也转移到王夫人身上,同时也更多的是同情晴雯。
晴雯是一个直性子人,而他更是一块“暴碳”,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遇事一点就着,这一点在怡红院中每一位都是清楚的,连平儿也知道这一点。平儿在处理坠儿偷窃虾须镯一事时,他有意识瞒着晴雯,然而还是让晴雯知道,晴雯怒火中烧,打了坠儿,并以宝玉的名义下令撵出坠儿。之后,坠儿的母亲来,结果是麝月出面把事情平息了。
每个读者从中都会知道,晴雯处理事,真的是用力不用心,他如此的做法,既不够恰当,更不够稳重。然而我们多的读者还加以欣赏,觉得解气,甚至从中觉出晴雯的可爱。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读者的心理在作怪。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面对事情往往是做出妥协与让步,我们可以扪心自问 : 凡是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拿出来讲,拿出来说吗,甚至就横冲直撞吗?显然不是的,可是事过境迁后,我们不又是往往觉得做出妥协做出让步,又是我们不应该的, 并且后悔当初顾虑太多。但转念想一想,又认为自己做出妥协让步,又是应该的。
我们曾在是否妥协与让步上徘徊犹豫,在内心不断的想,不妥协、不让步,而却在实际中,又妥协、又让步了。
如此的心理,当我们看到晴雯的不妥协、不让步时,我们的心里自然而然倾向于晴雯了,也是读者不由自主的爱上了晴雯的原因。因此当这样的晴雯遭受,我们认为不幸的时候,往往把责任或罪过怪于他人。
晴雯,确确实实是由王夫人撵出去的,可是这里我们能找到王夫人的过错吗?晴雯辱骂小丫头,这是王夫人亲眼所见的;晴雯的外观,王夫人是不认可的;加之众人不断的向王夫人进言,当然这些所言之中,个别的肯定失真,但在晴雯对外的言行之中,还是能够找到内在联系的,这也就不能不使王夫人相信众人的话了。然而就是这些话,在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中,被宝玉概括为 : “诼谣溪诟,出自屏帷;荆棘蓬榛,蔓延窗户。”晴雯完全是一副遭侮辱陷害的样子。这篇《芙蓉女儿诔》,宝玉多地使用韵文来写,读者读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忆,从而似乎坐实了,晴雯之死就是他人残害的结果。
马虎不认真的读者,就以宝玉的定论为标准,也自然而然地认为,王夫人确确实实就是残害晴雯的刽子手了。
王夫人确实把晴雯撵走了,可是“撵走”又是什么含义呢?晴雯在贾府是一个奴才,他就是被主子呼来换去的一个工具,他是没有自己人生自由的,被撵出之后,他可以恢复自由,而且是无条件被撵出的。我们现代人也追求自由,现在王夫人给予了晴雯自由,这应该感谢王夫人了,可为什么我们那么憎恨王夫人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 : 他晴雯不愿意离开大观园,我们读者也不愿意他晴雯离开大观园。但我们还要清醒,这大观园乃是人家王夫人家的呀,绝不是你晴雯家的。
这只能说明,贾府对每一个丫鬟太好了,致使给他们在自由与贾府选择之中,他们宁愿放弃自由。可是,贾府为什么对丫头这么好?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夫人平时对这些丫头们的照顾与恩赏,由此我们还埋怨王夫人什么呢?
另外,贾府就是人家王夫人的贾府,人家说了算,你作为一个奴才,我可以要你,我也可以不要你。要你,我就是好;不要你,难道我就不好吗?要不要你,这是王夫人的权利啊!
晴雯确确实实是被王夫人撵出了大观园,并且晴雯是带着三四百两银子,离开大观园的。一个丫鬟被撵出去,竟然带了这么多钱,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对照刘姥姥所言 : 20两银子是一个农户家,一年的生活费呀。这三四百两银子,对一个丫头来说,乃是一个非常不小的数字,而这些钱的来源就是贾府。王夫人允许他带走,这不能不说是王夫人的开恩了。
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对王夫人撵出晴雯,这么痛恨之极,嗤之以鼻,是我们的心里在作怪吧!
难道你不合人家的意,人家还非要留你不成,这是哪一家子的道理呢?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对弱者的同情,但我们能否坚守 : 同情弱者的同时,我们也不冤枉强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