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全文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友人孟郊所作的一篇赠序。全文如下: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相关问答FAQs:
《送孟东野序》中提到的’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声音与情感的关系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通过“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他开篇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指万物在不平静或不公平时会发出声音,这种声音是它们内在不平衡状态的外在表现。韩愈进一步阐述,无论是自然界的草木、水、金石,还是人类的言语、歌声、哭泣,所有声音的产生都源于某种形式的不平静或不安。
韩愈通过这个观点,强调了情感在声音产生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人的言辞、歌唱和哭泣等声音活动,都是由于内心的不平衡或情感的驱使而发生的。这种声音不仅是情感的流露,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韩愈用“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来形容声音与情感的紧密联系,表明声音是情感的载体,能够传达说话者的内心世界。
韩愈还通过历史上的文人和他们的作品,展示了文学创作中声音与情感的关系。他提到,从古代的尧舜时期到唐宋时期的文人,他们的文学成就往往与其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这些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发出了时代的声音,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
《送孟东野序》中关于声音与情感的关系,体现了韩愈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即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声音,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传递更为深远的意义。
《送孟东野序》对古代诗歌创作有哪些影响?
《送孟东野序》对古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好友孟郊所作的序言,其中提出了“物不平则鸣”的著名观点,这一概念强调了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的重要工具。这篇序文不仅是对孟郊个人才华的赞赏,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送孟东野序》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鼓励诗人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方面。韩愈在文中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他们通过诗歌和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印记。这种强调个性和情感表达的文学观念,激励了后来的诗人更加注重个人风格的发展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韩愈通过这篇序文传达了一种文学观念,即文学应当具有社会功能,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批评不公。这种观念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取向,使得诗歌不仅仅是艺术欣赏的对象,更是传递思想、参与社会讨论的媒介。
《送孟东野序》通过提倡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诗歌创作,以及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无数诗人的创作实践。
《送孟东野序》中提到的’声音’具体指什么?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提到的“声音”是指万事万物在不平衡或受到刺激时发出的声响。韩愈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草木、水流、金石,还是人类,都会在某些情况下发出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于内在的不平静或外界的扰动所引起的。对于人类而言,言语就是一种声音,是人们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在表达。韩愈强调,语言是人类精神的精华,而能够精妙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